药效学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具体内容如下:
药物的基本作用方面,包括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而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基本类型。例如,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就是兴奋作用,而苯二氮䓬类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则属于抑制作用。
药物的治疗效果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如用抗生素杀灭体内致病细菌;对症治疗是改善疾病症状,如高热时用解热镇痛药降低体温。在临床治疗中,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也是药效学的重要内容。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越大,效应越强,但当剂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引起毒性反应。常用的剂量概念包括最小有效量、治疗量、极量、中毒量和致死量等。同时,还涉及到量反应和质反应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绘制相应的曲线,可以计算出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等重要参数,用于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治疗指数就是用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从受体机制和非受体机制两方面来阐述。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后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不仅要有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非受体机制包括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过程、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影响酶的活性、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等。
此外,药效学还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了解这些不良反应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总之,药效学的研究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开发新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