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各位主管护师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医学教育网小编专门整理了针对高热患者的中医辩证护理如下:
常见高热病情变化比较迅速,由表热证而发展至半表半里证,再向里传变而成里热证。因此,临床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辨证护理。
表热证
|
分 证
|
证 候
|
|
护 理
|
|
风寒表证
|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咳嗽,无汗,脉浮紧或浮数,苔薄白。 |
辛温解表。方药选用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
① 病邪在表者,严禁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温,以免引邪入里而致热入心包。
② 用发散药时,汤药应热服,服后要加盖衣被,以微微汗出为宜。并观察病人服药后汗出的多少,如汗出过多会引起津液损伤而致动风神昏。
③ 如病人热已退,发散药即应停服,以免发散太过损伤津液。
④ 外感发热如恶寒重时可给生姜红糖水或苏叶水、葱白萝卜水。风热型高热可给金银花、板蓝根水,并多饮清凉饮料。 |
|
风热表证
|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口干咽燥,微汗或无汗,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
辛凉解表。方药选用银翘散加减。 |
半表半里证
|
证 候
|
高热或寒热往来,面赤,目眩,心烦,胸胁满闷,口苦恶心,口渴,纳呆,汗多,苔薄白或黄燥,脉洪或弦。
|
|
|
和解表里,透邪外出。 |
|
护 理
|
方药选用小柴胡汤加减。①病人因高热、寒热往来,应随时调节病室温度。发冷时加盖衣被,发热时降低室温。②病人因反复出现高热而心烦意乱、口苦、纳呆,故要加强情志护理和饮食护理。 |
里热证
|
分 证
|
证 候
|
|
护 理
|
|
热郁阳明
|
壮热,恶热,面赤气粗,心烦,汗出,口渴喜冷饮,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 |
清泄里热,护阴保津。方药选用白虎汤。 |
① 里热证病人病情较重,病人在高热时喜凉恶热,病室内要凉爽。可酌情选用各种降温法降低体温。
② 对可能出现热极生风的高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如发现四肢肌肉不时跳动,口角颤抖,两目呆滞,则是动风的征兆,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报告医生。
③ 发现病人有谵妄或神志模糊时,可能为邪入心包,应注意观察变化。
④ 病人口渴喜冷饮或大渴引饮,是热邪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宜多给清凉饮料或水果、果汁等。
⑤ 对热结阳明、大便秘结的病人,可用缓泻药通便。
⑥ 里热炽盛,热入营血的病人,可能会出现斑疹、吐衄、便血等血证,应按血证进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