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职称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高级职称考试 > 复习资料 > 正文

2012年卫生高级职称考试考点讲析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012年卫生高级职称考试考点讲析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一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一 ) 病毒感染的方式

1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2 .垂直传播:病毒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 二 )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 .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其过程中会产生细胞病变作用 ( 病毒大量复制过程中可损伤细胞核、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导致细胞裂解死亡;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肿胀、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 ) 。

2 .稳定状态感染:病毒在细胞内增殖不溶解细胞,病毒成熟以后以出芽方式释放。

3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有的位于胞质内 ( 痘病毒 ) ,有的位于胞核中 ( 疱疹病毒 ) ;或两者都有 ( 麻疹病毒 ) ;有嗜酸性包涵体或嗜碱性包涵体,因病毒种类而异。

如狂犬病毒包涵体 ( 内基小体 ) 为一种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在脑组织细胞的胞浆内找到这种小体即可确诊为狂犬病。

4 .细胞调亡:由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程序性死亡。

5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 DNA 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生。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引起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常见的有 (1)EBV 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Burkitt 淋巴瘤 ) 和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HBV 、 HCv 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3)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和人乳头瘤病毒与人类宫颈癌发生有关; (4) 疣病毒与人类的传染性软疣有关,但为一种良性肿瘤。

6 .免疫病理损伤:包括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损伤和免疫抑制作用。

7 .病毒的免疫逃逸

病毒的免疫逃逸是反映病毒毒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病毒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有些病毒通过编码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蛋白质实现免疫逃逸。有些病毒形成合胞体让病毒在细胞间传播逃避抗体作用。

( 三 ) 病毒感染的类型

1 .隐性感染:无症状、排毒 ( 传染源 ) 、产生特异免疫力可完全清除病毒。

2 .显性感染:即临床上的病毒性疾病,因病毒不同而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症状。

3 .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恢复快、排毒、产生特异免疫力、病毒可完全清除。

4 .持续性感染: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症状可有可无,但长期存在的病毒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并可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

(1) 潜伏感染:原发与再发感染间歇期长,可以多次潜伏,多次发作,潜伏时不排毒,发作期排毒。

(2) 慢性感染: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时有时无,,排毒,自愈或死亡。

(3) 慢病毒感染 ( 迟发感染 ) :潜伏期长,潜伏期内病毒缓慢增殖,亚急性、进行性病变,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最终死亡。

( 四 ) 抗病毒免疫

1 .干扰素 (Intenfron , IFN) :

(1) 定义: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作用于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2) 生物学活性:广谱抗病毒作用 (IFN- α, IFN- β;抗肿瘤作用 (IFN- α为主 ) 免疫调节 ( Ⅱ N- γ ) 。

(3) 抗病毒作用特点: IFN 的抗病毒作用是抑制而不是杀灭病毒; IFN 的抗病毒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 IFN 的抗病毒作用为间接作用:它是通过细胞基因中的抗病毒蛋白基因编码而产生的抗病毒蛋白 (AVP) 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IFN 的抗病毒作用是非特异性的 ( 广谱性 ) ;不同病毒对 IFN 的敏感性不同;不同细胞对 IFN 的敏感性不一样。

(4) 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的抗病毒机理是干扰素与细胞膜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特异结合后,诱导细胞内产生一种特异性因子,该因子结合于抗病毒蛋白操纵基因上的蛋白抑制物,使抗病毒蛋白操纵子去抑囊作用而开始转录,合成抗病毒蛋白 mRNA ,转译成多种抗病毒蛋白 ( 如蛋白激酶、 2'-5'A 合成酶、磷酸二脂酶等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此外,干扰素可抑制病毒 mRNA 转录,使细胞膜改变从而影响病毒的感染性及出芽释放。

2 .特异性免疫;病毒感染后,病毒衣壳、包膜可成为感染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表面抗原;感染细胞膜的破坏、或与病毒成分相互作用可形成新的抗原,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病毒性免疫;

(1) 体液免疫:对细胞外游离的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免疫发生作用。病毒中和抗体能与细胞外酩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①通过 IgG 、 IgM 、 IgA 中和病毒,使病毒失去感染性。②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③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可导致有包膜病毒的溶解。

IgG 、IgM 、IgA 三类免疫球蛋白都有中和抗体的活性,但特性不同。 IgG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生后 6 个月的婴儿保留母体的 IgG ,较少患病毒性传染病; IgM 不能通过胎盘,如在新生儿血中测得 IgM, 提示有宫内感染,可作早期诊断; SIgA 存在于局部黏膜分泌液中,可阻止病毒的局部入侵。

(2) 细胞免疫:对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CTL:可通过其抗原受体识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裂解和凋亡靶细胞,达到清除或释放在细胞内复制的病毒体,从而在抗体的配合下清除病毒,因此被认为是终止病毒感染的主要机制。

活化的 Th1可通过分泌 IFN- γ、 TNF 多种细胞因子、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NK 细胞的 ADCC 效应、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毒素均能破坏带病毒的靶细胞而杀灭病毒,发挥抗病毒作用。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内容丰富 题量给力

可免费试用

198起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