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脱位】
【基本概述】
肘关节是由肱桡关节、肱尺关节和上尺桡关节三个关节所组成,这三个关节共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有一个共同的关节腔,关节囊的前后壁薄弱而松弛,两侧的纤维层增厚形成桡、尺侧副韧带。关节囊纤维层的环行纤维形成一坚强的桡骨环状韧带,包绕在桡骨颈。肘关节活动从整体来说,以肱尺部为主,与肱桡部、上尺桡部协调运动,使肘关节作屈伸动作[如图].
肘部的三点骨性标志是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鹰嘴,当肘关节伸直时,这三点在一直线上,当屈肘时,这三点则形成等边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它是判断肘关节脱位的重要骨性标志[如图].
【病因病理】
肘关节脱位是最常见的脱位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按脱位的方向,一般可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两种。临床以后脱位最为多见,前脱位较少见。
造成肘关节脱位的外力多因传达暴力或杠杆作用力造成。
当患者跌倒时,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位手掌着地,传达暴力使肘关节过度后伸,以致鹰嘴尖端急骤撞击肱骨下端的鹰嘴窝,产生有力的杠杆作用,将关节囊撕裂,侧方的韧带也被过度牵拉或撕裂,肱骨下端向前移位,桡骨头和冠状突同时滑向后上方,且冠状突居于鹰嘴窝内,故形成典型的后脱位。
由于暴力作用的不同,尺骨鹰嘴和桡骨头除向后脱位外,还可以向桡侧或尺侧脱位,形成肘关节侧方脱位,部分患者可合并冠状突骨折。[如图]
若患者在屈肘位跌倒,肘尖触地,暴力由后向前,可将尺骨鹰嘴推至肱骨的前方,而形成肘关节前脱位,多并发鹰嘴骨折。
【诊断要点】
1.症状:
肘部外伤后局部瘀斑、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2.体征:
肘关节后脱位:肘关节呈弹性固定于45°左右的半屈曲位,肘窝前饱满,可摸到肱骨下端,尺骨鹰嘴后突,肘后部空虚,呈靴状畸形[如图].肘后三角关系破坏,肘关节前后径增宽,左右径正常。若伴有侧方移位,可出现肘内翻或肘外翻。前臂前面明显短缩。
肘关节前脱位:肘关节过伸、屈曲受限,呈弹性固定,肘前隆起,可触到脱出的尺桡骨上端,在肘后可触到肱骨下端及游离的鹰嘴骨折块,肘后三角关系破坏,前臂前面较健侧明显变长[如图].
X线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了解脱位的类型、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及有无合并骨折[如图].
【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
新鲜肘关节后脱位
复位前一般不需要麻醉,如有侧方移位,首先矫正侧方移位,然后再矫正前后脱位。
拔伸屈肘法:法一:患者坐靠于靠背椅上,助手立于患者背后,以双手握其上臂,术者站在患者前面,一手握伤肢腕部,与助手相对拔伸,另一手的拇指抵住肱骨下端向后推按,其余四指抵住鹰嘴向前端提,并慢慢将肘关节屈曲,若听到或感觉到入臼声,说明已复位[如图].
法二:患者卧位,患肢上臂靠床边,术者一手按其下段,另一手握住患肢前臂顺势拔伸,有入臼声后,屈曲肘关节[如图].
膝顶拔伸法:患者端坐于椅上,术者立于伤侧前方,一手握其前臂,一手握其腕部,同时以一足踏于椅面上,以膝顶在患肢肘窝上,沿前臂纵轴方向用力拔伸,有入臼感后,逐渐屈肘[如图].
前脱位较少见,复位手法简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肢上臂,另一助手握住患肢腕部,顺势牵引前臂,术者用两手拇指由肘前顶住脱出的尺桡骨上端向下后推入,余手指由肘后抵住肱骨下端向上向前端提,有入臼声,说明已复位[如图].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
由于肘关节脱位后超过2周~3周,局部血肿机化,筋腱、关节囊的粘连和挛缩,造成复位困难。若无合并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单纯性脱位,可试行手法复位。复位前首先可行尺骨鹰嘴骨牵引1周左右,配合推拿按摩及舒筋活血药熏洗局部,使关节周围挛缩松解。然后在臂丛神经麻醉下,作肘关节屈伸旋转及左右摇晃活动,力量由轻而重,范围由小渐大,然后行手法复位。
复位手法可采用拔伸屈肘或膝顶拔伸法,若不成功,不能强求,以免造成损伤,可改用手术治疗。
2.复位检查:应检查肘部外形是否正常,屈伸活动是否恢复,手部能否摸到同侧肩部,肘后三角关系是否正常。若合并骨折,应先复位再处理骨折。
3.固定方法:复位后用绷带或夹板或石膏托屈肘90°位固定,并用三角巾悬吊伤肢于胸前,固定时间2周~3周[如图],关节积血较多者,可行无菌穿刺抽吸,可预防发生关节粘连及骨化性肌炎。
4.练功活动:肘关节损伤后极易产生关节僵硬,粘连,故脱位整复后,应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固定期间可作肩、腕、指关节活动,去除固定后,逐渐开始肘关节主动活动,以屈肘为主,必须避免肘关节的粗暴被动活动,以防发生骨化性肌炎。
5.药物治疗:按脱位三期用药原则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