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助理医师 > 其他信息 > 正文

[感染与传染病学]脑真菌性肉芽肿和脓肿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概述】

  属深部真菌感染,因此凡能引起深部组织感染的真菌,均可以是本病的致病菌,如隐球菌、曲霉菌、球孢子菌、类球孢子菌、诺卡氏菌、放线菌、荚膜组织胞浆菌、芽坐菌、分子孢子菌、念珠菌、波伊德氏霉样真菌、藻菌等,但以隐球菌和曲霉菌、放线菌多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组织移值手术推广,以及医务人员对真菌病认识的提高,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在自然界中真菌分布很广泛,很多真菌是条件致病菌,寄生在人体中,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它们趁虚而入,可侵犯肺、脑膜和脑、脊髓、皮肤、淋巴结、肠、肝、脾、肾上腺等脏器等。真菌入侵脑的方式,常先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灶,再由肺经血行播散于全身器官和入颅,少数真菌(如曲霉菌、放线菌和芽生菌)可经头面部的口腔、鼻腔、副鼻窦、眼眶、脊椎骨等处的病灶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个别病例可经腰穿、手术植入而发生脑部真菌感染。患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病人较易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病程多为亚急性、慢性或隐袭性发展,甚可迁延或反复发作达数十年之久,未经治疗者多死亡。临床表现颇似颅内肿瘤,有高颅压征和局灶神经征。椎管内感染表现进行性脊髓横贯性损害。可有发热,但常不明显。常伴因脑底蛛网膜粘连引起的交通性脑积水。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可发现压力、蛋白和细胞计数增高,但非特异性;头颅X线摄片、同位素脑扫描、脑血管造影等仅显示颅内占位迹象,不能确定占位的性质。脑CT表现与化脓性脑脓肿相同,包膜可有或无增强,肉芽肿则呈等或略高密度病灶,中等增强,可有或无钙化。周围脑水肿常不明显(图55-5)。因此,单纯根据临床表现和上述检查难以诊断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是:脑脊液涂片染色、培养和接种或脑组织和肉芽组织标本的病理检查,以发现病原菌。真菌皮肤试验阳性反应,其他器官、组织发现真菌感染有辅助诊断价值,如皮肤瘘道分泌物有黄色、奶油黄、棕色和有时为黑色的"硫磺颗粒"(可把分泌物稀释于生理盐水中,取沉积物过滤后寻找),则很可能为放线菌感染。

  【病理说明】

  感染使脑膜局限性或广泛性形成不规则的肉芽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多核巨细胞浸润。脑呈不同程度的水肿,霉菌沿血管周围和软脑膜下聚集,形成多数小囊样病灶,呈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炎症反应,甚至形成脑脓肿或肉芽肿,多位于脑实质内,偶见脑室内。在脓肿和肉芽肿中可见大量霉菌体或菌丝。不同种类的霉菌感染,引起的病理变化也不相同,白色念珠球菌常引起小灶性化脓和肉芽肿;隐球菌早期形成胶冻样病变,无纤维包膜,晚期则形成肉芽肿;放线菌主要形成多发性脓肿和肉芽肿,脓肿壁呈黄色,脓液含"硫磺颗粒".慢性病程者常有广泛脑萎缩。

  【治疗说明】

  以手术切除肉芽肿或脓肿为主,术后辅以药物治疗。药物有:[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1)二性霉素B:对隐球菌、球孢子菌、念珠菌等效果较好。剂量从0.25mg/kg开始,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逐渐增至1mg/kg,使在3个月内总剂量达2~4g.滴注速度应缓慢,避光。由于本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常同时鞘内给药。方法:取二性霉素B0.25mg溶于等渗盐水1ml内,然后用5~10ml脑脊液再稀释后缓慢、分次注入鞘内。一般鞘内给药1次最大剂量为1mg,每周注射2次。应用本药前给予地塞米松和非乃根等,可减轻药物反应。

  (2)制霉菌素:对隐球菌、念珠菌等效果较好。剂量:成人200~400万U/d,儿童12.5~25万U/次,分2~4次口服。

  (3)克霉唑(三苯甲咪唑):对念珠菌、球孢子菌等有效。剂量:成人每天50~60mg/kg,儿童每天20~60mg/kg,分3次口服。

  (4)曲古霉素:对隐球菌、芽生菌、念珠菌有效。剂量:20~40万U/d,分3~4次口服。

  (5)5-氟胞苷:作用同二性霉素B,但它能通过血脑屏障,对肝、肾均有损害。剂量:每天100~200mg/kg,一般应用6~8周。

  (6)抗生素:大剂量青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对放线菌感染有效。

  (7)Ketoconazole: 对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有效。剂量:200~1200mg/d.

  上述药物应用的期限视病情而定,并应根据脑脊液常规,生化,涂片检查和培养结果决定是否停药。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调整全身情况,增强机体抵抗力,消除引起真菌感染的原因,这样才易于提高治疗效果。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