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执业药师考试 > 其他信息 > 正文

中药图谱大全:黄芪图谱

  「药 名」:黄芪

  「拼 音」:HUANGQI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

  「功 效」: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去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利水消肿,温里散寒,托脓生肌,强体质,延年益寿。

  「主 治」: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性味归经」:甘,微温。①《本经》:  “味甘,微温。”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③ 《药性论》:  “白水赤皮者,微寒。”④《医学启源》:  “气温,味甘,平。”

  入肺、脾经。①《汤液本草》:  “入手少阳、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②《本草蒙筌》:  “入手少阳,手足大阴。”③《本草经疏》:  “手阳阴、太阴经。”④《本草新编》:   “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 1~2两);入丸、散,或熬膏。医学教育网

  「用药忌宜」: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恶龟甲。”②《药对》:“茯苓为之使。”③《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④《医学入门》:“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⑤《本草经疏》:“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之。”

  「别 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锦(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生芪、北芪、北黄芪、生西芪、生黄芪、生北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入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质优。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北口芪 :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黄芪。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属北黄芪。旧时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故得此名。

  绵黄芪:又名绵芪、棉芪、西绵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黄芪、箭芪。包括大岚芪、浑源芪、武川芪、壮芪、西黄芪等。指产于山西绵山等地者。大部分为内蒙古黄芪的根,小部分为膜荚黄芪的根。质佳。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黄芪之称。

  西黄芪:又名西芪。指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阴、天填等地者。质佳。为通用正品。

  库黄芪:又名库伦黄芪、库伦芪、库芪。指产于内蒙古库伦一带者。属北黄芪。

  红芪:又名晋芪、岩黄芪。为豆科植物岩黄芪Hedysav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多为野生。为黄芪副品。按加工方法又可分为冲正芪、正炮台芪、副炮台芪等。

  均以根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坚实绵韧、味甘、无空心及黑心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黄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内蒙黄耆分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金翼黄耆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多花黄耆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塘谷耳黄耆分布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药材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拉丁名」:①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eus (Fisch.)Bge.②内蒙黄耆Astragalus mongholicus Bge ③金翼黄耆Astra-galus chrysopterusBge.④多花黄耆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

  「炮制方法」:黄耆: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根头和空心较大者,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蜜炙黄耆:取黄耆片,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耆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纲目》:“黄耆,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亦有以盐汤润透,器盛,于汤瓶蒸熟切用者。”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别录》:“黄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②陶弘景:“黄耆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自,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自,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色赤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③《本草图经》:“黄耆,今河东、陕西外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巳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然有数种,有白水耆,有赤水管,有木耆,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耆、木耆短而理横。”④《本草别说》:“黄耆,本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耆。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若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耆,然黄耆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  ⑤《纲目》:“黄耆,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簳者为良。嫩苗亦可渫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种,如种菜法亦可。”⑥《得配本草》:“黄耆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恐滞气,加桑白皮数分。”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根里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 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也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 (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黄耆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红耆。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产量较大。药材呈长圆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细,长10~ 25~50厘米,粗6~10~20毫米。表面棕黄色或近于棕红色,有纵皱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栈黄色或暗黄色,略凸出;栓皮易剥落。质柔韧,断面纤维性且富粉质,皮部棕白色,形成层成棕色的环,木质部淡黄棕色,中心颜色较浅,有细致的类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产甘肃南部。此外,  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 Astragalus tibe-tanus Benth. Ex Bge.(西藏)、云南黄耆 A.yunnanensisFranch.(西藏、云南)、弯齿黄耆A. Comptodontus  Franch.(云南)、阿克苏黄耆A.Aksuensis Bge.(新疆)等。

  「中药化学成分」:黄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数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Choline)、甜菜碱 (Betaine)、叶酸(65微克/100克干根),又分出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2‘, 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ane)和熊竹素(Kumatakenin)。内蒙黄耆脂质的皂化产物中分出亚油酸、亚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 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此外,朝鲜产黄耆,曾分离出一种似皂甙的结晶。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学霸同款好课

8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