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内经》关于人性及气质说略

  先秦两汉时期,对人性善恶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孟轲提出人性本善,认为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荀况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人皆“好利而恶害。”董仲舒则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之性“和”中民之性“三类。认为圣人之性善,斗透筲之性恶,中民之性可善可恶。《内经》对人性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内经》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既有天生的共同之处,如“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灵枢·师传》)同时又具有天生的各自不同的人性,如有善有恶,有贪有仁,有勤有惰等等。这种不同的品性,乃由人的天然生理禀赋决定的。《内经》试图用每人的五脏的不同特点,说明为什么人具有不同的品性。它说:“五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灵枢·本藏》)在人性问题上,《内经》与孟轲、荀况、董仲舒的区别在于,它不仅认为天赋的人性各有不同,而且企图从人体内部寻找造成不同人性的物质根源。荀况认为人性虽恶,但“涂之人可以为禹”,就是说,普通人通过修养磨炼,也可变为圣人。《内经》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性可否改变,不过,依据它的理论,人性看来应该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比荀况退了一步。《内经》仅把人看作是生物的人,不懂得人的社会性,这就不够全面,而且容易混淆生理学与社会学的界限。

  《内经》在“人以天地之气生”的理论基础上,还根据不同的天然禀赋和社会品性对人进行了分类,论述这一问题的是《灵枢》中的“行针”篇。现在看来,“行针”篇似为解释不同人针刺效果不同的原因,实际上讨论了人的气质问题。依据人体阴阳二气比例多少的差别,它把人分为五种气质类型;重阳之人,阳中有阴之人,阴阳和调之人,多阴之人和阴中有阳之人。重阳型和多阴型为对立的两端,阴阳和调型居中,阳中有阴型接近重阳型,阴中有阳型靠拢多阴型。“行针”篇仅着重分析了重阳型的气质特征:“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意思是重阳型经气活动能力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迅速,敏感易激动,火一样热情,兴致勃勃,说话快,走路脚步高抬,这类人阳气盛,对针刺的反应敏锐强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7年)依据人体内各种液体的不同比率,将气质分成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内经》和希波克拉底都用天赋生理特质确定气质类型,包含着合理因素,因气质的表现先天因素起决定作用,它一般是指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而《内经》通过分析人体内的阴阳矛盾,来说明气质差异和不同气质类型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应该说超出了希波克拉底。在《通天》篇中对人的天赋体质和道德性格进行了分类。它按照阴阳理论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通天》篇写道:“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因。”“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

  少阳之人,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好为外交而不内附“。”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以上都进一步说明人性善恶及气质是由其生理秉赋所决定。《内经》出于诊疗的需要,根据阴阳五行法则,对人的天赋体质和气质品性划分类型,虽有不尽完善之处,但在学术发展上是一个创造,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人体和人性气质具有开拓和启发意义。从目前资料看,对人进行分类研究,这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是较早的尝试。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新课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