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内科 > 正文

牡蛎泽泻散证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叶天士医案:治一人。脉如涩,凡阳气动则遗。右胁泪泊有声,坠入少腹,可知肿胀非阳道不利,是阴道实,水谷之湿热不化也,议用牡蛎泽泻散。

  左牡蛎、泽泻、花粉、川桂枝木、茯苓、厚朴。

  附:《伤寒论》原方:

  牡蛎、泽泻、葶苈子、商陆根、海藻、蜀漆、天花粉。各等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寥笙注:本方为治病后水肿,下焦气化失常,湿热壅滞,小便不利,停留作肿之实证,故用牡蛎泽泻散决逐利水。方用牡蛎咸寒走肾,同渗利药则下走水道;泽泻利水入肾,泻膀胱之火而除湿热;天花粉性味甘寒,解烦渴而行津液消肿气;蜀漆味辛性平,有毒,近已少用,功同常山,为祛痰逐水之药;葶苈子苦寒,利水泄肺,泄气消肿;商陆根苦寒,专于行水,治肿满小便不利;海藻咸寒能润下,使邪气自小便出。此方用散不宜用汤,以商陆水煮即能致毒。因其性甚烈,不可多服,故日小便利,止后服。叶氏此案引用本方之牡蛎以入肾,下走水道;泽泻利水入肾;天花粉导肿气;加桂枝以温阳,茯苓以化气;厚朴除肿胀,兼以行气,所谓“气行则水行也”,故曰议用牡蛎泽泻散,仍未离原方之意也。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