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内科护理 > 正文

失眠的误区及治疗方法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人不吃饭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可以活7天,而不睡觉只能活3-4天。

  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天的生活品质。

  专家称,失眠已经成为继头痛之后神经科门诊的第二大疾病。

  什么是失眠?

  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意,并且影响到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现。常见的失眠形式包括:睡眠潜入期长,入睡需要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困难,夜间醒来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睡眠质量差,噩梦频繁;睡眠维持时间不足6小时;第二天清晨感到头晕、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引起失眠的原因?

  1.身体疾病造成的失眠:失眠的身体疾病有心脏病、肾病、哮喘、溃疡病、关节炎、骨关节病、肠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夜间肌阵挛综合征、脑疾病等。

  2.生理造成的失眠:环境的改变,会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反应,如乘坐车、船、飞机时睡眠环境的变化;环境一改变就睡不好。

  3.心理、精神因素导致的失眠:心理因素如焦虑、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心情不愉快等,都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

  4.服用药物和其他物质引起的失眠:服用中枢兴奋药物可导致失眠,如减肥药苯丙胺等。

  5.对失眠的恐惧引起的失眠:有的人对睡眠的期望过高,这种对睡眠的过分迷信,增加了睡眠的压力,容易引起失眠。

  失眠的危害?

  睡眠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维持生命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由于失眠者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质量不高,必然使机体得不到充分休息,不能有效地消除疲劳。

  经常失眠、缺乏睡眠者短期内表现为白天昏昏欲睡,思路不清楚,不能明确表示自己的意思,注意力无法集中,动作无法协调,情绪不稳定,易怒,莫名其妙发脾气……长期失眠累积起来,易引起感冒、抑郁症、糖尿病、肥胖、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等。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上夜班者心脏发生危险是正常人的3倍,同样道理,睡眠不足也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几乎与饮酒引起的交通事故一样多,在英国每年就有4.5万人因司机疲劳驾驶而死亡或严重受伤。

  有关资料显示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的人,其死亡率比每天睡七八小时的人高80%,所以失眠是人类的头号大敌。

  治疗失眠的错误做法

  做法一、对失眠缺乏正确认识。

  失眠者睡前自我紧张是最大的误区,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于是强制地数数字、听钟表声,结果反而造成大脑过度紧张,造成紧张性失眠。专家建议可以在睡前用温水洗澡,听柔和音乐,做些轻松的文体活动,都会使精神放松。

  做法二、滥用安眠药。

  很多人一出现失眠,就服用安眠药,而不分析引起失眠的原因,长期超量服用安定类药物易成瘾,若停药,即会出现戒断症状,如情绪激动、易怒忧郁、心跳加快等,甚至出现视、听幻觉及被害念头等严重症状。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人因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而引发健忘症,对此却浑然不知。专家认为患有失眠的患者应该及时去专科治疗,中成药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可以放心使用。

  做法三、医生误诊、漏诊的问题,使大部分失眠者得不到根本性治疗。

  有研究表明,失眠者中,患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分别为54%和31%,这说明,很多人的失眠只是焦虑、抑郁的一个症状。事实上医生在临床上碰到的顽固性失眠,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

  专家认为,如果失眠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就不应诊断为失眠症。应该采取抗焦虑、抑郁治疗。

  焦虑、抑郁一减轻、失眠自然就会好转。

  治疗失眠的方法

  (1)治疗失眠不能依赖药物,应该注意消除引起失眠的原因,力求心理平衡,结合体疗改善体质,效果将会更好。

  (2)劳逸适度,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等刺激食品,如咖啡、浓茶等。晚餐不要过饱。

  (3)适量选食一些有助于神经功能的食品。如河鱼、海鱼、牡蛎、虾、泥鳅、猪肝、猪腰、核桃、花生、苹果、蘑菇、豌豆、蚕豆、牛奶等。

  (4)睡前半小时不再用脑,在安宁的环境中听听柔和优美的音乐。难以入睡者还可以做一些简单运动,如外出散步之类的松散活动。

  (5)上床前以40℃-50℃温水洗脚后,搓揉脚底片刻。冬天更应该将脚部搓至温热。

  (6)忌用热性补药,如鹿茸、人参、附子等。

  (7)经常参加种花养草等园艺活动,陶治性情,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使心理趋于平衡。

  (8)睡前喝一杯牛奶或吃一点甜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9)清早迎着太阳活动,锻炼半小时左右,有助于体内生物钟的调整。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