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维生素K1使用方法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药理:

  药效学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通常称这些因子为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维生素K如何促使因子Ⅱ、Ⅶ、Ⅸ、Ⅹ合成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维生素K到达细胞后,在微粒体环氧化酶作用下,可转化为环氧叶绿醌。环氧叶绿醌有助于因子Ⅱ的前身γ-羧基谷氨酸的合成。维生素K本身可促使已羧化的因子Ⅱ前身转化为凝血酶原。在因子Ⅶ、Ⅸ、Ⅹ合成中,维生素K也起了类似作用。一但维生素K缺乏,未经羧化的异常“凝血因子”释放入血,即可引起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

  药动学

  天然的维生素K1和K2为脂溶性,口服后必须依耐胆汁吸收;人工合成的K3和K4为水溶性,口服直接吸收,活性也较强。口服维生素K1后6~12小时即发生作用;注射后1~2小时起效,3~6小时止血效应明显,12~24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维生素K4注射后8~24小时作用才开始明显。维生素K吸收后在肝内迅速代谢,经肾及胆道中排泄,大多不致在体内贮藏。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2可随粪便排出。

  适应症:

  维生素类药。参与肝内凝血酶原凝血因子的合成。用于维生素K缺乏症及低凝血酶原血症。

  用法用量:

  一般肌内或静脉注射,一次10mg,一日10—20mg。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低凝血酶原血症不易纠正时,6~8小时可重复注射,通常24小时内总剂量不超过40mg。由于肠道吸收不良或其他药物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成人每次肌内或皮下注射2~25mg,必要时可重复。仅病情严重时采用静脉注射,注药速度每分钟不超过1mg。长期使用肠道外高营养液,应补充维生素K,成人和儿童每周肌内注射5~10mg,婴儿肌内注射2mg。新生儿出血症,肌内或皮下注射1mg,8小时后视病情需要可重复。预防新生儿出血,可在婴儿出生后即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6~8小时后可重复。

  [制剂与规格]维生素K1注射液(1)1ml:2mg(2)1ml:10mg

  肌注或静注,每次10mg,一日1-2次,静注应缓慢。

  不良反应:

  静注后出现颜面或皮肤潮红,出汗,胸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新生儿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