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执业医师 > 其他信息 > 正文

心电图的测量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心电图多描记在特殊的记录纸上(图4-1-13)。心电图记录纸由纵线和横线划分成各为1mm2的小方格。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m)表示0 .04s(即40ms) ,当标准电压lmV= 10mm 时,两条横线间(1mm )表示0.1mV。

  (一)心率的测量 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 除即可求出。例如R-R 间距为0 . 8s,则心率为60 / 0 .8 =75 次/分。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心律明显不齐时,一般采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来进行测算。

  (二)各波段振幅的侧量 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 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测量QRS波群、J点、ST 段、T 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 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综合征等情况),应以QRS 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测量正向波形的高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近年来已开始广泛使用12 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各波、段时间测量定义已有新的规定:测量P 波和QRS 波时间,应从12 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 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 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 波起点侧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P-R 间期应从12 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 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 波起点;Q-T 间期应是12 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 波起点至最晚的T 波终点的间距。如果采用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仍应采用既往的测量方法:P 波及QRS 波时间应选择12 个导联中最宽的P 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 间期应选择12 个导联中P 波宽大且有Q 波的导联进行侧量;Q-T 间期测量应取12 个导联中最长的Q-T 间期。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四)平均心电轴

  1 .概念 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 电轴(mean QRS axis) ,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 向量),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它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图学中通常所指的是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因此可用任何两个肢体导联的QRS 波群的电压或面积计算出心电轴。一般采用平均心电轴与I 导联正(左)侧段之间的角度来表示平均心电轴的偏移方向、除侧定QRS 波群电轴外,还可用同样方法测定P 波和T 波电轴。

 

  2 .测定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目侧I 、III导联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电轴是否偏移:若I 、III导联QRS 主波均为正向波,可推断电袖不偏;若I 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III导联主波为正向波,则属电轴右偏;若III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I导联主波为正向波,则属电轴左偏(图4-1-14)。准确的方法通常采用分别测算I 和III导联的QRS 波群振幅的代数和,然后将这二个数值分别在I 导联及III导联上画出垂直线,求得两垂直线的交叉点。电偶中心O 点与该交叉点相连即为心电轴,该轴与I 导联轴正侧的夹角即为心电轴的角度(图4 -1-15 )。也可将测算的I、III导联QRS波群振幅代数和值直接查表求得心电轴。

  3 .临床意义 正常心电轴的范围为-30°~+ 90°之间;电轴位于+90°至+l80°范围为心电轴右偏;位于-30°至-90°范围为心电轴左偏;-90°~ +180°之间为电轴极度右偏或称为“不确定电轴”( indeterminate axis) (图4 -1-15)。心电轴的偏移,一般受心脏在胸腔内的解剖位置、两侧心室的质量比例、心室内传导系统的功能、激动在室内传导状态以及年龄、体型等因素影响。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左偏;而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右偏。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自心尖部朝心底部方向观察,设想心脏可循其本身长轴作顺钟向或逆钟向转位。正常时V3 或V4导联R / S 大致相等,为左、右心室过渡区波形。“顺钟向转位(clockwise rotation) ”时,正常应在V3或V4导联出现的波形转向左心室方向,出现在V5、V6导联上。“逆钟向转位(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时,正常V3或V4 导联出现的波形转向右心室方向,即出现在Vl 、V2 导联上。“顺钟向转位”可见于右心室肥大,而“逆钟向转位”可见于左心室肥大。但需要指出,心电图上的这种转位图形在正常人亦常可见到,提示这种图形改变有时为心电位的变化,并非都是心脏在解剖上转位的结果(图4-l-16)。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见图4-1-17。

  1 、 P 波 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 l )形态:P 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 波方向在I 、II、aVF 、V4~V6导联向上,aVR 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 2 )时间:正常人P 波时间一般不超过0 . 11s.( 3 )振幅:P 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 . 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 . 2mV.

  2 . P-R 间期 从P 波的起点至QRS 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年人的P-R 间期为0 . 12 ~0 . 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 间期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 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3 、QRS 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 1 )时间:正常成年人多为0 .06~0、10s,最宽不超过0 .11s.

  ( 2 )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 波一般不超过1、0mV .V5、V6导联可呈qR 、qRs、Rs或R 型,R 波振幅不超过2 .5mV.在V3、V4导联,R 波和S 波的振幅大体相等,正常人的胸导联R 波自V1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 小于1 , V5的R / S大于l .aVR 导联的QRS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R 的R 波一般不超过0、5mV .aVL 与aVF 的QRS 波群可呈qR 、Rs或R 型,也可呈rS 型。I 导联的R 波小于l . 5mV , aVL 的R 波小于l、2mV , aVF 的R 波小于2 .0mV.I 、II、III导联的QRS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一般向上。

  6 个肢体导联的QRS 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5mV , 6 个胸导联的QRS 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O .8mV ,否则称为低电压。

  ( 3 ) R 峰时间(R peak time) :过去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RS起点至R 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R 峰呈切迹,应侧量至切迹第二峰。各种波形的R 峰时间侧量方法见图4-1 -18 .正常成人R 峰时间在V1、V2导联不超过0 . 04s,在V5、V6导联不超过0 .05s.

  ( 4 ) Q 波:除aVR 导联外,正常的Q 波振幅应小于同导联中R 波的l / 4 ,时间应小于0 .04s .正常人V1~V2导联中不应有q 波,但偶尔可呈QS 型。

  4 . J 点 QRS 波群的终末与ST 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 点。

  J 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J 点上移。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 波)重叠于QRS 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 点下移。

  5 . ST 段 自QRS 波群的终点至T 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的ST 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 段下移一般不应超过0、05mV; ST 段上抬在V1~V2 导联一般不超过0 .3mV, V3不超过0、5mV,V4~V6导联与肢体导联不超过0 .lmV.

  6 . T 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 1 )方向:在正常情况下,T 波的方向大多和QRS 主波的方向一致。T 波方向在I 、II、V4~V6导联向上,aVR 导联向下,III、aVL、aVF 、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的T 波向上,则V2~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 2 )振幅:在正常情况下,除III、aVL 、aVF 、V1~V3导联外,T 波的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 波的1/10.T 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 . 2 ~1 . 5mV 尚属正常。

  7 . Q-T 间期 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 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Q-T 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 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 ~100 次/分时,Q-T 间期的正常范围应为0 . 32 ~0 . 44s.由于Q-T 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很大,所以常用校正的Q-T 间期,通常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 = QT / R-R.Q-Tc 就是R-R 间期为1s(心率60 次/分)时的Q-T 间期。Q-Tc的正常上限值一般为0 . 44s,超过此时限即属延长。

  8 . u 波 是在T 波之后0 . 02~0 . 04s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目前仍尚未完全清楚。u 波方向大体与T 波相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其V3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J 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J 点上移。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 波)重叠于QRS 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 点下移。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

  为了正确估价小儿心电图,需充分认识其特点。小儿的生理发育过程迅速,其心电图变化也较大。总的趋势可概括为自起初的右室占优势型转变为左室占优势致的过程,其具体特点可归纳如下:

  1 .小儿心率较成人为快,至10 岁以后即可大致保持为成人的心率水平(60~100 次/分)。小儿的P-R 间期较成人为短,7岁以后趋于恒定(0、10 ~0 . 17s) ,小儿的Q -Tc 间期,较成人略长。

  2 .小儿的P 波时限较成人稍短(儿童<0 .09s),P 波的电压于新生儿较高,以后则较成人为低。

  3 .婴幼儿常呈右室占优势的QRS 图形特征。I导联有深S 波;V1(V3R)导联多呈高R 波而V5、V6导联常出现深S 波;Rv1电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Rv5逐渐增高。小儿Q 波较成人为深(常见于II、III、aVF 导联); 3 个月以内婴儿的QRS 初始向量向左,因而V5,V6常缺乏q 波。新生儿期的心电图主要呈“悬垂型”,心电轴>+90°, 以后与成人大致相同。

  4 、小儿T 波的变异较大,于新生儿期,其肢体导联及右胸导联常出现T 波低平、倒置。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