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微生物(细菌、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心内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伴赘生物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可并发心力衰竭、动脉栓塞、心肌梗死。治疗上应用抗生素,或行人工瓣膜置换(再置)术。
常见护理问题有:①体温过高;②疼痛;③心输出量减少;④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⑤潜在并症——栓塞;⑥知识缺乏。
一、体温过高
【相关因素】
感染。
【主要表现】
发热(除老年或心、肾衰竭者外)。
【护理目标】
体温正常、血培养阴性。
【护理措施】
遵医嘱准确、按时给予抗生素。
采取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退热剂。
监测体温每4h1次。
发热时遵医嘱抽血作培养。
保持病房温度适宜,注意保暖。
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限制活动量。
补充水分,鼓励病人多喝温热饮料。
做好口腔护理。
饮食上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鼓励进食。
【重点评价】
体温是否降至正常。
血培养及血常规结果。
二、疼痛
【相关因素】
毒血症、败血症。
【主要表现】
头、胸、背、肌肉关节疼痛。
【护理目标】
病人诉病痛减轻、次数减少。
会应用减轻疼痛的技巧。
生活能自理。
【护理措施】
对病人的主诉疼痛给予关心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病人因心理因素而加重痛苦。
尽可能减少应激因素。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观察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如果疼痛部位、性质有改变时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应用冷/热敷。
指导病人使用非药物止痛方法:
松弛疗法:肌肉松驰,深呼吸。
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读书。
音乐疗法:每日2次,每次听45min音乐,音乐选择多为通俗舒缓音乐。
心理调节:大脑放松入静,排除头脑中杂念。
【重点评价】
能应用技巧缓解疼痛。
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
三、心输出量减少
【相关因素】
心脏瓣膜损伤致关闭不全。
【主要表现】
血压低、脉搏细数、精神状态差。
【护理目标】
心输出量充足,如血压正常、脉搏有力。
【护理措施】
记录出入水量。
观察病人精神状态、面色、皮肤。
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咳嗽加剧、气急等心衰发作征兆。
【重点评价】
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皮肤温度、颜色。
四、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相关因素】
瓣膜关闭不全所致血流动力变化。
【主要表现】
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
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紫绀。
【护理目标】
不出现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得到迅速控制。
【护理措施】
采取高枕卧位或半卧减轻心脏前负荷,在急性期限制病人活动,降低氧耗。
病房温、湿度适宜:温度20-22℃,湿度50%-60%,房内空气清新,利于呼吸。
观察病人有无发作先兆,如情绪紧张、烦躁、咳嗽、被迫采取半卧位等。
如果突发心衰,即予端坐位、下肢下垂、湿化氧气吸入,遵医嘱给予扩血管、强心、利尿药物。
严格控制病人摄钠量以减少钠潴留。
控制输液速度,记录出入水量。
【重点评价】
是否发生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事得以控制。
潜在并发症——栓塞
【相关因素】
心脏赘生物脱落。
【主要表现】
脑栓塞:烦躁不安,意识改变。
肾栓塞:肾区疼痛,尿少或无尿。
外周栓塞:瘀斑,甲床出血。
关节栓塞:活动受限,关节触痛。
肠系膜栓塞:腹部压痛。
【护理目标】
病人发生栓塞的危险性降低。
发生栓塞能及时发现。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每班评估有无栓塞症状,如有意识改变、肢端疼痛、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及报告。
栓塞发生于肢端疼痛、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及时报告。
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
【重点评价】
是否发生栓寒。
是否及时发现栓塞。
六、知识缺乏
【相关因素】
病情变化大,得不到及时指导。
知识水平有限,缺乏相关信息。
【主要表现】
对病情发展不理解或盲目乐观。
【护理目标】
病人能描述心内膜炎的病因、发展、预防。
【护理措施】
为病人提供疾病的阅读资料讲解,尤其是心脏瓣膜的解剖生理知识以及菌血症的病因和防治。
与病人讨论长期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法。
宣传如何预防感染,如保暖、口腔卫生、进行口腔科治疗或外科治疗前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
如需外科瓣膜置换术,作好知识宣教。
【重点评价】
病人对治疗的了解程度。
能否挽描述出如何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