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是一种生物力学改建过程,是生物因素和机械性损伤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软骨下骨三者降解和合成正常偶联失衡的结果,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关节疾病。骨关节炎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该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中医研究骨关节炎的瓶颈
随着对骨关节炎研究的深入,中药及复方的临床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以及缺少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的评价标准是限制中医研究骨关节炎的主要“瓶颈”。目前中医治疗骨关节炎的方法较单一,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原因主要是中医对骨关节炎的病机研究多从肝肾入手,对与其他脏腑及气、血、痰、瘀的关系探讨较少,老年人肾气亏虚,气化减弱,易生痰、瘀,而痰、瘀又可加重肾虚,故气、血、痰、瘀的作用不可忽视;中医对骨关节炎的证候及演变规律缺乏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缺少能充分反映中医特色的评价标准,中药及复方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难以重复。
构建中医研究骨关节炎的思路与设想
1.注重提高中医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骨关节炎是多因多果,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因果关系,要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按照非线性研究的原则,加强病因病机理论和治疗研究,提高临床疗效。中医对骨关节炎的研究应以脏腑为本,以痰瘀阻络为标。肝肾亏虚是骨关节炎的本: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充盈,肾精旺盛,则筋骨得养而关节滑利,肾虚则精髓不足,无以养骨,肝虚则肝血不充,无以养筋,从而加重筋骨损伤。痰瘀阻络是骨关节炎之标: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气血失和、津液运行失调,导致痰瘀同病,阻滞经络,发生骨关节炎。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确保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骨关节炎应以补肾作为根本法则,佐以五要:①补肾要养肝,肝肾同源,肝肾同健痹自歼;②补肾要活血,血行痹自解;③补肾要祛邪,邪去痹自灭;④补肾要健脾,脾健痹自去;⑤补肾要止痛,痛解痹自停。中药治疗本病着重整体调节,调动机体的潜在机能,最终达到多位点、多环节的综合治疗。因此,中医研究骨关节炎应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密切结合临床,病证结合,证治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同时借鉴现代科技的最新技术与成果,构建规范化的诊疗体系,依靠科学的设计、衡量与评价,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循证医学的方法,强调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得出真实可靠的结果,推动中医临床研究的良性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2.注意总结和提炼骨关节炎证候演变规律的物质基础证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髓。骨关节炎是复杂病理变化的反映,是机体调节失代偿的综合表现,包括多脏器、多系统的功能或病理变化,其中某一证不会只有某一项指标的异常,运用单指标研究很难反映证的本质,应采用多学科、多途径、多指标同步测试与相关分析的思路进行研究。中医研究骨关节炎的真正目的是探寻具有证候相对特异性的综合指标,由于骨关节炎的证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会随着病情的进展不断变化,因此应进行分期同步测试,并注意临床表现尽可能与测定的客观指标同步进行,才能反映客观实在。而多项指标同步的规律观测对阐明骨关节炎的本质是有意义的,对多项指标同步测试结果做相关分析,则可找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等证间的相关性和制约性。
骨关节炎的证候组是客观的、复杂的,证候组学的研究应与临床紧密结合,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大规模的骨关节炎调查,并用现代统计方法,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分析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和证候演变规律;采用中药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的临床信息,分析证候的多因素、多部位、多环节的病理特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探讨骨关节炎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与机体组织器官、细胞基因表达的关系,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赋予骨关节炎证候组的现代科学内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角度寻找中医研究骨关节炎的切入点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的病因、诊断、治疗的各个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目前有关骨关节炎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人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显示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中医药治疗水平的调整作用有可能是在调控疾病的相关易感基因表达及表达产物上发挥作用,因此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中医研究骨关节炎既是良好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以往从生理、生化、内分泌和免疫等方面研究骨关节炎证的本质,由于涉及是个别基因产物如细胞因子、受体、酶等的功能,难以全面揭示骨关节炎证的本质。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最终由编码蛋白质在细胞水平上体现,病理过程是改变了正常细胞表达谱所致,因此骨关节炎的证可能是一组多系统组织细胞病理改变在整体表征上的归类描述,并受个体的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从分子水平来研究骨关节炎证候演变规律的本质,探讨骨关节炎疾病发展在分子水平上的规律,可能是中医研究骨关节炎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切入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