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猝死(sudden death)指平素看来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复或稳定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非人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定为1小时,但也有人将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归入猝死之列。本病好发于冬季,可发病于任何年龄。
病因和发病机制猝死以心脏病引起者居多,称为心源性猝死。常见的病因有:
一、冠心病: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
二、心肌炎:重症心肌炎时可有心肌弥漫性病变,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三、原发性心肌病: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
四、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25%可致猝死。
五、QT间期延长综合征:包括先天性耳聋,继发性者常见原因为低血钾、奎尼丁、胺碘酮药物影响。
六、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常引起快速心律失常。
七、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窦或与右冠状动脉相连。
八、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发生房颤时就越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九、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因冠状病、心肌炎、心肌病、引起窦房结动脉缺血、退行性变、致窦房结缺血、坏死、纤维化。
目前认为,本型病人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同时产生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有些病人可能就要发生心肌梗塞,但梗塞尚未形成,病人已经猝死。
病理改变冠心病发生猝死者大多为两支到三支冠状动脉有直径大于70%以上的严重狭窄,部分病人在此基础上并发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出血,加重了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
临床表现
猝死型冠心病以隆冬为好发季节、病人年龄多不太大,在家、工作地点或公共场所中突然发病,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半数病人生前无症状。死亡病人发病前短时间内有无先兆症状难以了解。存活病人有先兆症状常是非特异性而且是较轻的,如疲劳、胸痛、或情绪改变等,因而未引起病人的警惕和医师的注意。实际上有些病人平素“健康”夜间死于睡眠之中,翌晨才被发现。部分病人则有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
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可做参考:
1、过去曾经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突然死亡者;
2、突发心绞痛或心源性休克,心电图示急性心肌梗死或梗死先兆在6小时内死亡;
3、突发心绞痛或心源性休克,来不及做心电图检查于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4、发病后迅速死亡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5、睡眠中死亡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6、猝死后经尸检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
鉴别诊断冠心病猝死应于其他心源性猝死(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心病等)相鉴别,还应该与心脏病以外的病因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出血、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等进行鉴别。
治疗
猝死的抢救:一旦作出猝死的诊断、应立即进行抢救。
一、心肺复苏。
(一)叩击心前区:在心前区用拳叩击三下,对刚发生心脏停搏病人,部分可复跳,如不复跳,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二)胸外心脏按压: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术者以左后掌根部置于病人胸骨的下半段的2/3处,将右手掌放在左手背上,双手有节奏地按压,借助身体下压的力量,有节奏地每分钟按压60-70次,避免用力过大引起肋骨骨折。
(三)口对口人工呼吸:术者一手托起病人颈部,使头部尽量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另一手捏住病人鼻孔,深呼吸后对准病人的口用力吹出,每分钟12次(单人或双人操作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均为5:1)。
二、心肺复苏后的处理。
(一)心律、血压、心功的恢复:
1、心律失常的处理: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伴发心搏骤停可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药物治疗无效时,可用人工心脏起搏。
2、低血压的处理:对低血压本身可静脉滴注间羟胺或多巴胺或并用氢化考的松。
3、心力衰竭的处理:可根据病情及有无服用洋地黄制剂情况,给予西地兰或地高辛。
(二)肺部感染的防治: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预防肺部感染。
(三)脑缺氧的防治:为减轻心脏停搏对脑组织的损害,应尽早防治脑水肿。具体方法:应争取尽早(在5分钟内)用冰帽保护大脑,作选择性的头部降温。
(四)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尽快纠正休克或低血压,纠正酸中毒,早期应用利尿脱水剂如:甘露醇、速尿等。
预后
冠心病猝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抢救是否及时、心功能状态和心电活动的类型。如在心跳骤停头4~6分钟内未能及时进行心脏复苏,其预后差。若在头8分钟内未给予复苏者,则存活的希望很小。如心跳骤停继发于显著的左室功能减退者,其预后差,复苏的成功率低。即使复苏成功,心室颤动的复发率也很高。由于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所继发的心室停搏、心动过缓、电-机械分离,对心脏复苏的反应差。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不是由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