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运动神经元和周围神经病变造成的骨骼肌随意运动障碍称为瘫痪。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与病损程度不同,分类也是不同的,医学教育网小编专门整理了运动功能检查如下,希望对各位考生备考复习有所帮助。
运动功能检查包括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被动运动和共济运动的检査。运动传导通路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进行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一)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是指受意识支配的动作,是大脑皮质通过锥体束由骨骼肌来完成的。检查的重点是肌力。
1检查方法
肌力指肢体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检查时令被检查者做肢体伸屈动作,检查者从相反方向予阻力,测试被检查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肌力分为0~5级。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1级,仅见肌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可做水平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克服阻力。
4级,能做克服阻力的运动,但较正常偏弱。
5级,正常肌力。
2.临床意义
由运动神经元和周围神经病变造成的骨骼肌随意运动障碍称为瘫痪。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根据病损程度不同,分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根据瘫痪形式不同,分为单瘫、偏瘫、交叉瘫、四肢瘫、截瘫等。
(1)中枢性瘫痪
病变部位在上运动神经元,包括中央前回、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的受损。
表现特点为:
①肌张力增强。
②深反射增强或亢进。
③病理反射阳性。
④无肌肉萎缩,但可有失用性萎缩。
常见的中枢性瘫痪类型为:
①皮质型: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范围较广,故一侧局部有病变时仅出现对侧上肢或下肢中枢性单瘫。
②内囊型:锥体束集中在内囊,因损害了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即“三偏”综合征。
③脑干型:一侧脑干损伤,出现交叉瘫,即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④脊髓型:上颈段损害出现四肢中枢性瘫痪;颈膨大损害出现四肢瘫,表现为双上肢周围性瘫痪,双下肢中枢性瘫痪;胸髓损害出现双下肢中枢性瘫痪;腰膨大损害出现截瘫,即双下肢周围性瘫痪。脊髓病变多伴有损害平面以下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2)周围性瘫痪
病变部位在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受损,在脑干为各脑神经核及神经纤维受损。
表现特点为:
①肌张力降低。
②深反射、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③病理反射阴性。
④有明显肌肉萎缩。
想要了解更多2020年护士资格考试精华知识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护士栏目!欢迎点击>>护士资格考点总结提示 >>2020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练习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