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性牙周炎——2020口腔助理医师《牙周病学》备考精华考点,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相关资料分享如下,知识点记忆贵在日常积累,希望大家可以熟练掌握这些考试要点,为顺利上岸储备能量!
【牙周病学】慢性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是最常见的一类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顾名思义,慢性牙周炎的起病和发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1.牙周袋:是龈沟的病理性加深,是牙周炎最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患牙周炎时,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其冠方部分(即原来的龈沟底处)与牙面分离,使龈沟加深而形成牙周袋,这是真性牙周袋。临床上牙周袋的形成常包含龈缘向冠方移动和沟底向根方延伸这两个方面变化所造成的。
2.牙槽骨吸收的方式
①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
②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骨嵴顶的根方。骨下袋最常见于邻面,但也可位于颊舌面。骨下袋和骨上袋的炎症、增生和退行性变化都相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软组织壁与牙槽骨的关系和骨破坏的类型。
骨下袋根据骨质破坏后剩余的骨壁数目,可分为:一壁骨袋:骨质破坏严重,仅存一侧骨壁。二壁骨袋:即骨袋仅剩留两个骨壁。三壁骨袋:袋的一个壁是牙根面,其他三个壁均有骨质,即邻、颊、舌侧皆有骨壁。四壁骨袋:牙根的四周均为垂直性吸收所形成的骨下袋,虽在颊、舌、近中、远中均有牙槽骨,但均与牙根不相贴合;虽称四壁袋,实质上相当于该患牙的各个面均为一壁袋,支持组织均已破坏,治疗效果很差。混合壁袋:指各个骨壁垂直吸收的程度不同,骨下袋在近根尖部分的骨壁数目多于近冠端的骨壁数。
③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它的形成可能因邻面的龈谷区是菌斑易堆积、组织防御力薄弱的部位,该处的牙槽骨易发生吸收。此外,相邻两牙间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也是凹坑状吸收的常见原因。
④其他形式的骨变化:由于各部位牙槽骨吸收不均匀,使原来整齐而呈薄刃状的骨缘成为参差不齐。正常情况下牙间的骨隔较高,而颊舌侧的骨嵴较低,呈波浪形。
3.根据牙周袋深度、结缔组织附着丧失和骨吸收的程度可将慢性牙周炎分为轻、中、重度。以附着丧失为重点。
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牙周袋≤4mm,附着丧失1——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可有或无口臭。
中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3——4mm,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3,但不超过根长的1/2。牙齿可能有轻度松动,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能有轻度病变,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也可有脓。
重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甚至根尖2/3,多根牙有根分叉病变,牙多有松动。炎症较明显或可发生牙周脓肿。
牙周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控制菌斑和消除炎症;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形态;恢复牙周
组织的功能;维持长期疗效,防止复发。
慢性牙周炎患者除主要特征(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外,晚期常可出现其他伴发病变和症状,如:①牙齿移位;②由于牙松动、移位和龈乳头退缩,造成食物嵌塞;③由于牙周支持组织减少,造成继发性(牙合)创伤;④牙龈退缩使牙根暴露,对温度刺激敏感,甚至发生根面龋;⑤深牙周袋内脓液引流不畅时,或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急性牙周脓肿;⑥深牙周袋接近根尖时,可引起逆行性牙髓炎;⑦牙周袋溢脓和牙间隙内食物嵌塞,可引起口臭。从我国人口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轻、中度牙周炎普遍存在,而重度牙周炎则主要集中在少数人和少数牙,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牙周炎就显得特别重要和有意义。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对应知识点习题测试!(开启打卡第二阶段)
“慢性牙周炎——2020口腔助理医师《牙周病学》备考精华考点”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对正在备战口腔医师考试的人提供帮助,更多备考资料干货,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