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菌斑微生物(始动因素)
2.生物力学负载过重(促进因素)
3.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1)牙周炎病史。
(2)种植义齿类型。
(3)种植体表面。
(4)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
(5)骨的质和量。
(6)软组织附着类型。
(7)生物学宽度、种植体的深度、龈瓣的设计等也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8)吸烟。
(9)酗酒。
(10)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
(二)临床表现:根据炎症累及范围分为两类,即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
1.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病变局限于牙龈黏膜,不累及骨组织,类似龈炎。
2.种植体周围炎 病变已突破黏膜屏障累及骨组织,类似牙周炎,适当的治疗可制止进一步骨吸收。
(三)治疗原则
1.初期治疗
(1)去除病因:周围黏膜探诊出血阳性,无溢脓,探诊深度≤4mm,应进行机械除菌斑治疗。
(2)氯己定的应用:在探诊出血阳性,探诊深度4~5mm,有或无溢脓的种植体部位,除机械治疗外,还应使用氯己定治疗。
(3)抗生素治疗:在探诊出血阳性,探诊深度≥6mm,有或无溢脓,并有X线片显示骨吸收的种植体部位,在机械治疗和应用氯己定后,还必须使用抗生素——甲硝唑或替硝唑,全身给药,也可局部使用控释抗生素。
2.手术治疗
初期治疗成功地控制住炎症后,有些病例可进一步作手术治疗。手术可分为切除性和再生性。前者为使袋变浅,修整骨外形,清除种植体表面的菌斑牙石使之光洁;而再生性手术除上述目标外,还在于使种植体周的骨有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