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的概述及理论基础”考点”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1.心理治疗的概念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指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性质

4.适应证
(1)心理治疗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与心理的许多疾病与问题。
(2)其最常应用在:神经症、儿童与成人的行为障碍,包括性心理障碍;应激或挫折后的情绪反应;重型精神病的恢复期;心身疾病的辅助治疗;学习问题;个性问题;以及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治疗等。
5.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1)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它在心理治疗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于心理结构,弗洛伊德将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关于心理发展,弗洛伊德强调幼年阶段不利的心理发展或挫折对人格特征及成年后,心理疾病形成有重要影响。从婴儿到成年性本能可以分为以下不同阶段:婴儿期(口欲望)、幼儿期(肛欲期)、学前期(崇拜性器期)、青少年期(潜伏期)、成年期(生殖期)。
(2)行为主义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创立了行为主义的理论。
行为主义的心理治疗把着眼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或可描述的心理状态,充分利用“学习”的原则来改善非功能性或非适应性的心理与行为。
(3)人本主义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建了人本主义疗法,被称为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第三种势力”。罗杰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友情推荐:
【新课热招】2020临床医师辅导班哪个好?这有一份选购指南
【复习攻略】2020年医师新考季 为你制定不同考生复习攻略!
上文关于“心理治疗的概述及理论基础—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心理学”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通知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