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肠系膜上动脉起自:腹主动脉;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
82.腹腔干: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83.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内侧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股内侧上行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属支: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旋髂浅静脉、股内侧静脉、股外侧静脉(静脉曲张)。
84.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
85.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86.中央凹处感光最敏锐。
87.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88.房水:是澄清的液体,充满眼房内。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自眼后房经瞳孔入眼前房,然后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再经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房水除有屈光作用外,还具有滋养角膜和晶状体以及维持眼内压的作用。房水经常循环更新,在循环障碍时,则充滞于眼房中,引起眼内压增高,可致视力受损,临床称为青光眼。
89.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主要装置,类似变焦镜头。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环缩小,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则由于本身的弹性回缩而变凸,特别是前面的曲度加大,屈光力加强,使物象能聚焦于视网膜上。视远物时,则与此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失去弹性,睫状肌也逐渐萎缩,调节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老视。
90.眼的屈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完成。其中以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作用较强。外界物体发射或反射出来的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视力称为正视。若眼轴较长或屈光系统的屈光度过大,则物像落在视网膜前,称近视。反之,若眼轴较短或屈光系统的屈光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后,则称为远视。由于角膜表面曲度的改变而造成的屈光障碍,临床上称为散光。
91.前庭蜗器: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
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膜迷路:椭圆囊斑与球囊斑均属位置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壶腹嵴是位置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螺旋膜上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92.声音的传导声波传入内耳有两条途径,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在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93.脑神经运动核:
①动眼N核、动眼N副核→动眼神经→五块眼外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②滑车N核→滑车神经→上斜肌
③展N核→展神经→外直肌
④三叉N运动核→下颌神经→咀嚼肌
⑤面N核→面神经→表情肌
⑥舌下N核→舌下神经→舌肌
⑦疑核→迷走神经→咽喉肌
⑧副N核→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94.椎体束受损:表现为对侧上、下肢瘫痪;展神经根受损: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眼球不能外展。
95.小脑
前庭小脑:接受前庭神经纤维,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小脑:接受脊髓小脑束纤维,调节肌张力;
大脑小脑:接受经小脑中脚束的脑桥核的纤维,协调运动
96.语言中枢:
(1)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Broca区),损伤后患者虽能发音,但不能说出具体意义的语言,称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的后部,损伤后患者听觉正常,但是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也不理解自己所讲的含义,答非所问,称感觉性失语症。
(3)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损伤后手的运动正常,但是不能书写正确的文字,称失写症。
(4)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损伤后视觉正常,但是不能理解曾经认识的文字,称失读症。
97.内囊三偏综合征:对侧半身运动障碍;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98.正中神经损伤表现:猿手。
尺神经损伤表现:爪形手。
桡神经损伤表现:垂腕征。
99.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围绕视交叉等结构吻合而成的动脉环。
100.Wernicke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和视觉性语言中枢的合称,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部、缘上回和角回。Wernicke区的损伤将产生严重的感觉性失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