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如何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特点是全身微血管中出现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DIC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表现出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症状,且这些症状与原发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2. 实验室检查:
   - 血小板计数下降:血小板减少是DIC的重要标志之一。
   - 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这表明体内凝血因子消耗增加。
   - 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或正常范围内的波动: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在DIC中被大量消耗。
   - 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其水平上升提示有纤溶活动增强。
   -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此试验可以检测到FDP与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的存在。
3. 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如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可引起类似实验室改变的情况。
4. 综合评估: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基础疾病,通过上述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是ISTH(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的显性DIC评分标准或日本卫生福利部制定的诊断标准来辅助判断是否为DIC。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疑似DIC的病例,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并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诊断。
正保医学教育网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打开APP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直播+录播 含班级服务

4180

详情>>
0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