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
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或丧失,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免疫介导损伤、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1. 免疫介导损伤:目前认为再生障碍性
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在大多数患者中,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并攻击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和前体细胞,导致其凋亡或功能抑制。此外,B淋巴细胞也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产生针对造血干细胞的抗体。这种免疫介导的损伤是再生障碍性
贫血最常见的原因。
2.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有遗传背景上的易感性,如Fanconi
贫血、Dyskeratosis congenita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更易发生再生障碍性
贫血。这些遗传病通常伴有DNA修复机制缺陷或端粒酶活性降低等问题,使得骨髓细胞更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凋亡。
3. 环境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苯)、药物(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等)以及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也可能诱发再生障碍性
贫血。这些环境因素可能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或间接激活免疫系统来损害骨髓造血功能。
总之,再生障碍性
贫血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免疫异常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对于
临床医师而言,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潜在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