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码 |
2018年 |
2019年 |
187 |
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 |
删除“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
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精简 |
188 |
(二)肽聚糖的结构 肽聚糖或称作黏肽或胞壁质,为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借β-1,4糖苷键连接为聚糖骨架,再与四肽侧链及五肽交联桥共同构成。肽聚糖为细菌所特有,在革兰阳性(G+)菌与革兰阴性(G-)菌,肽聚糖的构成有所不同。 |
(二)肽聚糖的结构 肽聚糖或称作黏肽或胞壁质,为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细菌所特有。革兰阳性(G+)菌的肽聚糖有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五肽交联桥三部分构成。革兰阴性(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借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
188 |
(四)细菌胞质中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及意义 |
删除一条“核质”结构 |
189 |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 |
“菌毛的概念及与医学的关系”变动较大 |
189 |
四、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一)革兰染色及其医学应用意义由丹麦细菌学家革兰(H.C.J.Gram)于19世纪末所发明的革兰染色法,能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菌与革兰阴性(G-)菌,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的初步鉴别及指导选择抗生素治疗。
(二)革兰染色的步骤及其结果判定革兰染色法的步骤:细菌玻片涂片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复红复染。凡未被95%乙醇脱色,菌体被结晶紫和复红染成紫色者为G+菌,而经乙醇脱色后,被复红染成红色者为G-菌。 |
四、细菌的染色方法
革兰染色的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由丹麦细菌学家革兰(H.C.J.Gram)于19世纪末所发明的革兰染色法,能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菌与革兰阴性(G-)菌。细菌样本涂片固定后,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复红复染。凡未被乙醇脱色,菌体被结晶紫和复红染成紫色者为G+菌,而经乙醇脱色后,被复红染成红色者为G-菌。革兰染色法在初步鉴别细菌、指导选择抗生素和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189 |
第三节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
新加第3点“细菌的生长曲线” |
190 |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
删除 |
190 |
第四节 消毒与灭菌
一、基本概念 |
新加第5点“清洁” |
190 |
(1)巴氏消毒法:加热62℃30分钟或71.1℃15~30秒, |
(1)巴氏消毒法:加热61.1~62.8℃30分钟或71.7℃15~30秒, |
190 |
热力灭菌效果可靠而又简便易行,为首选的灭菌方法。 |
删除 |
191 |
物理灭菌法 |
新加“(三)滤过除菌法的应用” |
191 |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
整体变动 |
193 |
|
表4-2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有变动 |
194 |
二、医院感染 |
新加“(二)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 |
195 |
四、宿主的固有免疫 |
四、宿主的抗菌免疫 此部分内容变动大 |
196 |
|
新加“毒血症、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
196 |
第八节 一、细菌学诊断 |
大变 |
197 |
第八节 三、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
三、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大变 |
197 |
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3个菌属即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奈瑟氏球菌属。 |
病原性球菌主要包括4个菌属即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 |
198 |
一、葡萄球菌属 |
新加(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特点 |
199 |
|
新加“(六)其他链球菌的致病特点
三、肠球菌属”
四、奈瑟菌属 变动较大 |
201 |
第十节 肠道杆菌 |
变动较多 |
204 |
棒状杆菌属 |
此节删除,调整至第十五节 其他细菌 |
204 |
分枝杆菌(二)致病性及感染的免疫学特点 |
变动较大 |
205 |
分枝杆菌 |
新加“三、非结核分枝杆菌” |
205 |
动物源性细菌 |
新加“四、贝纳柯克斯体和五、巴通体属” |
207 |
空肠弯曲菌 |
删除“防治原则” |
208 |
第十八节 支原体 |
第十七节 支原体 变动较大 |
209 |
第十九节 立克次体 |
第十八节 立克次体 变动较大 |
209 |
衣原体 |
删除“人工培养” |
213 |
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的温度,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 |
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的温度,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 |
215 |
新加 |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
215 |
四、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四、抗病毒免疫 变动较大 |
215 |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
变动较大 |
217 |
呼吸道病毒 |
新加表格“主要的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
217 |
理论上至少有144种血清亚型。 |
已发现的至少有198种血清亚型。 |
218 |
正黏病毒新加 |
第3点“防治原则” |
220 |
胃肠道病毒 |
新加表格“主要胃肠道病毒及其所致人类疾病” |
226 |
黄病毒 |
新加“三、其他黄病毒(ZiKa病毒)” |
227 |
出血热病毒 |
新加“二、其他出血热病毒 (一)埃博拉病毒(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
229 |
疱疹病毒 |
新加“五、其他感染人的疱疹病毒” |
229 |
逆转录病毒 |
新加“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231 |
人乳头瘤病毒 |
变动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