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助理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考点汇总!临床医师资格考试《传染病》科目涉及的4大知识点

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汇总整理了临床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科目历年高频考点,请各位考生下载阅读!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1.病原学及分型
  (1)甲型肝炎病毒(HAV):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常用煮沸法消毒。对紫外线照射、过氧乙酸、甲醛及氯类等消毒剂敏感。
  (2)乙型肝炎病毒(HBV):只有乙肝是DNA病毒,其他都是RNA病毒。HBV颗粒又叫Dane颗粒,里面分包膜和核心两部分:
  包膜:即表面抗原(HBsAg);
  核心:核心抗原(HBcAg)(在血液里查不到)、e抗原(HBeAg)、HBV-DNA以及DNA多聚酶。
  1)表面抗原和抗体:包括HBsAg与抗-HBs、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与其抗体,抗-HBs具有保护作用,前S1和前S2抗原紧随HBsAg出现在血液中,与HBV活跃复制有关,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前S2抗体出现在肝炎的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其提示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
  2)核心抗原和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存在于肝细胞核内,不易检出;抗-HBc是HBcAg相应的抗体,有抗-HBcIgM和抗-HBcIgG两型,前者存在于乙型肝炎的急性期(一般持续6个月)或慢性乙型肝炎的急性发作期。
  3)e抗原和e抗体:HBeAg稍后(或同时)于HBsAg在血中出现,与Dane颗粒及DNAP密切相关,为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抗-HBe紧接着HBeAg的消失出现于血液中,其出现通常表示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但有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HBV基因突变,即HBV基因的前C区核苷酸序列改变,不能产生HBeAg,但血循环中仍有HBV颗粒,故抗-HBe不能作为HBV停止复制的绝对指标。
  4)HBV 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5)HBV DNAP: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直接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指标。
  (3)丙型肝炎病毒(HCV):在血中检测到了抗-HCV,是HCV感染的标志,它没有保护作用,这点和乙肝抗-HBs不一样。
  (4)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它复制需要HBV参与。抗-HDV也没有保护作用。
  (5)戊型肝炎病毒(HEV):隐性感染见于儿童,显性感染见于成人;
  2.流行病学
  (1)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肝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2)人群易感性:儿童感染HEV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人群对戊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不长,故可再度感染戊型肝炎病毒。
  (3)传染源:甲、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乙、丙、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相应的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菌痢)
  1.病原学:痢疾杆菌分四群:A群志贺、B群福氏、C群鲍氏、D群宋内,我国最常见的是B群。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夏秋季多见。
  2.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
  (1)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黏膜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特异性表现:溃疡表浅呈地图状。
  (2)主要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
  3.临床表现
  (1)急性菌痢
  1)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开始为稀便,迅速变为黏液脓血便。
  2)轻型。
  3)重型:腹泻每日数十次甚至失禁,稀水脓血便。可以出现休克征象。
  4)中毒型:好发于3~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起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而肠道的症状比较轻。根据临表分以下3型:休克型:有休克症状;脑型:有脑的症状;混合型:最凶险,死亡率最高。
  (2)慢性菌痢:由于急性菌痢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超过2个月不愈者。
  1)慢性迁延型;2)急性发作型;3)慢性隐匿性。
  4.治疗:首选的是喹诺酮类,孕妇和婴儿及肾功不全的禁用,就用三代头孢。
  中毒型菌痢:应把好高热惊厥、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三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抢救、早治疗。治疗包括:选择高效的抗菌药物抗菌治疗,退热止惊,抗休克(扩容、补碱纠酸、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改善微循环,脱水降低颅内压,应用糖皮质激素,吸氧,必要时可用呼吸兴奋剂或气管内插管与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器)。
疟疾  疟疾
  1.病原学: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1)红细胞外期
  子孢子→肝细胞→裂殖子→被吞噬消灭或入血→红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引起疟疾急性发作,而疟疾远期复发则与迟发型子孢子有关。
  (2)红细胞内期
  红细胞裂解→裂殖子→被吞噬消灭或红细胞→重复上述裂体增殖→间歇性临床发作或配子体→蚊或吞噬或消失。
  2.流行病学: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受染。罕见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人对疟疾普遍易感。
  3.临床表现:典型间日疟临床表现(高频考点)
  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面色苍白、唇指发绀、脉速有力。寒战持续10分钟~2小时。
  高热期:寒战开始后,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全身酸痛、口渴、烦躁甚至谵妄、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搏有力。此期持续2~6小时。
  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水平。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感疲乏。本期历时2~3小时。大汗后缓解为关键特点。
  4.治疗
  (1)主要控制发作的药物:氯喹、奎宁、甲氟喹、青蒿素;
  (2)防止复发和传播的药物:伯氨喹;
  (3)主要用于预防的药物: 乙胺嘧啶。
日本血吸虫病 1.病原学:虫卵引起的主要病变部位:大肠壁(结肠)和肝脏。
  2.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
  ①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
  ②消化道症状:虫卵在肠道,特别是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大量沉积,造成急性炎症,患者出现腹痛和腹泻。
  ③过敏反应:血中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④肝脾肿大。
  (2)慢性血吸虫病: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
  (3)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血吸虫侵入门脉系统)最常见,还有腹水型、侏儒型、结肠肉芽肿型。腹水是晚期血吸虫病肝功能失代偿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急性血吸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其显著特点。重型血吸虫患者中性粒细胞增高,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甚至消失。慢性血吸虫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晚期血吸虫患者因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和不同程度的贫血
  (2)粪便检查:从粪便中检出毛蚴或虫卵是确诊的直接证据。
  (3)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临床可疑而粪检阴性者。
  (4)肝功能检查: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ALT可有轻度升高,血清球蛋白增高明显。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特别是无症状患者肝功能多数正常。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因肝硬化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并常有A/G比例倒置。
  (5)免疫学检查:
  循环抗原检测:阳性结果提示有活动性感染,对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有重要价值。
  (6)影像学检查。
  4.诊断:疫水接触史+发热+腹痛腹泻+荨麻疹+肝脾肿大=血吸虫病
  5.治疗:首选的药物是吡喹酮。

上文关于“考点汇总!临床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科目涉及的4大知识点”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关于考试资料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临床助理医师辅导精华栏目!免费试听入口>>

编辑推荐:

报名后开始复习?请查收复习全攻略!【附考试资料】

2019临床助理医师考试政策∣ 备考∣ 课程∣ 资料35问!

临床助理医师全年热点关注内容∣ 考试变化政策解读

查收临床助理医师22大科目复习方法∣重点考点锦集

学霸同款课 免费试听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4年课程

39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