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助理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考点+习题】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临床助理医师常见考点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关于“【考点+习题】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临床助理医师常见考点”,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分享具体内容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牢记临床助理医师重要考点!

知识点13: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发生净内向电流,从而引起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引起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的开放或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关闭有关。

经典例题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后电位

1.终板电位是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正确答案】C;C

【答案解析】终板电位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内电位高于膜外,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膜电位降低。是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表现。属于局部电位。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推荐】

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模考第一单元正确率≤50%错题汇集

一表梳理!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鉴别知识点(附经典习题)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前知识点重点记忆:癫痫的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临床分型-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笔试冲刺热门考点

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高频考点+习题: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

以上就是医学教育网关于“【考点+习题】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临床助理医师常见考点”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资讯尽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