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赴美进修的中国护士
2009-09-24 15:52 来源:医学教育网
1946年,二战刚结束不久,联合国亦刚成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为适应战后的需要,于美国纽约主办护士师资进修班,为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大量培养护士,以解决和预防“大战之后必有大疫”的问题。有欧洲四国(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和中国各派20名优秀护士赴美接受为期四个月的进修学习。
20名优秀中国护士由全国各卫生机关举荐,经严格考核后由卫生署、中央卫生实验院以及有关医院护理主任共同选定,她们分别从事公共卫生、护理教育和护理行政。其中有八名毕业于北平协和高级护士学校,获有学士学位。有三名毕业于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这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声誉颇佳,亦属国内。其他佼佼者来自全国各地,有两位系亲姐妹。
奉政府选派赴美进修的20名中国护士分两批从上海起飞,途径关岛、登陆岛、檀香山、美国加州,又转乘火车分别于1946年8月中旬和9月初到达纽约。在美国的学习课程由华盛顿联总制定。美籍老师担任指导。前三个月课程包括护理、讲授及临床实习。如肺痨病、传染病和内科护理。实习内容有内科、外科、消毒材料供给室和门诊护理室。最后一个月可根据自已的专业所长到各科观察和学习,主要内容仍以预防传染病、结核病及公共卫生等为主。
第一个月在纽约Triboro肺痨病院实习。这所医院以诊断和外科治疗为主,所以医院内的病人多属检查或行手术者。医院设立的历史只有五年。病房构造是由病护人员与工程师共同商讨建筑的,所以在工作时十分便利。
当时,美国的护理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美国护士在社会中亦有相当的地位。护士学校的教育水准很高,教育方式亦十分先进。她们利用电化教育,如灌肠以及灌肠后所引起的生理变化等都用电影显示,给护士一种新的认识与深刻的记忆。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和启发护生的兴趣与创造力。她们认为,护理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是一种艺术。
最使人惊异的是病人医药与护理常识的丰富,大多数病人都按自己预定的时间就诊,所有的常规手续无须医生护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指导。这些都得益于护士平常注重健康教育与指导。当时美国护理已从消极的方式转变为主动预防模式,护士成为民众的健康导师。她们负责对病人及病人家属作卫生教育及疾病预防的指导,对每位病人及每种病都要作详尽的解释,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性质及预防。护理模式的特点尤值一提:即不仅重视病人的个体,还包括客观所致的环境,如家庭、经济、职业、心理问题等。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促使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护士们更加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意义,以致护理模式相应有了很大变化,当然,以先进论之仍首推美国。对此,中国护士们获益匪浅。她们认识到,美国护理教育制度的改进和学术的思想及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护理领域革命性变化,值得我们学习。
40年代的美国已实行五天工作制。每逢周末,来自各国的护士们便共同娱乐。一起玩、互相串门、聊天、交流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彼此和睦并加深了友谊。美国报刊曾以”她们为世界和平而学习“为专题发表文章。健康与和平——这个人类共同的话题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护士们联系在一起……美国人民认为护士职业是崇高、圣洁、服务与人的工作。护理事业是优秀妇女的职业。当时,我国护理事业已有40余年的历史,经过护理前辈的艰苦创业,虽稍有基础,但因客观环境的限制,远不能与美国护理相比。40年代时,我国护士连生活都没有保障,任人颐指气使。而美国已有正式护士学校1300个、护士18万之多。按人口比例算,727人中即有一位护士。但她们仍感护士人才缺乏。而我国当时注册的护士学校仅180所,正式护士不足7000人。若以1名护士去护理2000人计算,按当时我国人口比例则需要22万之多护士。二战之后,美国的军队也加强了护士组织。成立了一个护士部,训练军护人才。而各机关皆有护士单独的组织,对护士十分重视。
护士师资班结业后,有七名中国护士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资助,继续在美国三所设施完善的大学再度深造。美国洛克菲勒基金的设置是帮助世界各国医学人才进修训练。在我国,过去也曾有一些医生与护士获过这种机会。1947年上半年,国际护士会在美国大西洋城召开第九届国际护士大会。全世界各地均有护士参加。我国有五位护士代表赴会(中国护士学会理事长聂毓禅,总干事田粹励,护士正式代表朱碧辉、王雅芳、张祖华,以及非正式代表22人)。会后,她们与七名护士受加拿大护士会之邀去多伦多大学参观。多伦多市长设午宴款待国际护士界有身份的人物,除中国外还有法国、英国、菲律宾等许多国家的代表。会上推举中国的聂毓禅发言,聂女士时任中国护士学会的理事长,博学多才,气度非凡,娴熟流畅的英语,结合中国文化恰到好处的演讲,深得大家的赞赏与钦佩。她引用了中国成语“众志成城,集腋成裘”,意在国际护理界团结一致为护理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外国代表一致赞扬,鲜花、掌声不绝……
20名中国护士学成回国后,大部分从事护理教育和护理行政工作。亦有一部分去了台湾,并且大都成为我国护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半个世纪过去了,20名护士已有8位谢世,当初赴美时年龄最小的袁雪老师,今已暮年。她们中,有的荣获国际护士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有的担任省级护理学会理事长或医院院长,有的被列入《世界妇女名人录》。十年动乱中,她们之间大都失去联系,有的被定为美帝国主义的留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无论是时代变迁还是岁月沧桑,我们都不会忘记这段历史,更不会忘记护理前辈们为中国护理事业所做出的卓有成就的贡献。80年代中期,袁雪老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考察,受到美国护理界最高官员与专家的热情款待。她作为改革开放后中美护理界的友好使者,将美国最先进的护理模式引入我国并率先在江苏等地实施,继而在全国各地普及推广,为中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笔者曾于1997年夏天专程拜访袁雪老人,她装扮朴素、待人真诚、流利的英语,尤其是她的博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翻开保存多年的影集,娓娓道来世纪风云,令我肃然起敬……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