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眼球运动神经的临床表现及定位-临床执业医师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眼球运动神经的临床表现及定位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1.眼肌麻痹:眼肌麻痹是眼运动神经和眼球协同运动中枢或其纤维损害所致,临床可分为以下4型:

(1)周围性眼肌麻痹:是眼运动神经损害所致。

1)动眼神经麻痹:眼外肌麻痹表现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向上、向内及向下运动受限,出现复视;眼内肌麻痹如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有复视。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

3)外展神经麻痹:眼球不能向外转动,呈内斜视,有复视。

(2)核性眼肌麻痹:是指眼运动神经核病变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

特点:①常累及脑干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核损害常累及面神经;②可仅累及部分核团;③也可累及双侧。常见于脑干血管病、炎症和肿瘤病变。

(3)核间性眼肌麻痹:是协同运动中枢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PPRF)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MLF)病变所致。MLF连接一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与对侧外展神经核,使眼球水平同向运动。病变引起眼球水平协同运动障碍。

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为MLF上行纤维受损。水平注视时病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以外展(伴眼震),但双眼球会聚正常。

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为MLF下行纤维受损。水平注视时病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3)一个半综合征桥:脑尾端被盖部病变侵犯PPRF,引起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若同时累及对侧已交叉的MLF上行纤维,使同侧眼球也不能内收,仅对侧眼球可以外展(伴眼震)。

(4)中枢(核上)性眼肌麻痹:为皮质眼球同向运动中枢或其传导束受损引起双眼同向注视运动障碍,临床上出现凝视麻痹。

1)侧方凝视麻痹

①当司眼球同向水平运动的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病变时,可产生凝视麻痹: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刺激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

②脑桥的皮质下侧视中枢,位于外展神经核附近的脑桥旁中线网状结构(PPRF),发出的纤维到达同侧的外展神经核和对侧的动眼神经内直肌核,支配双眼向同侧注视,并受对侧皮质侧视中枢控制。此处破坏性病变可造成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

皮质侧视中枢破坏性病变可致双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刺激性病变可致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脑桥的皮质下侧视中枢破坏性病变可致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刺激性病变可致双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

2)垂直凝视麻痹:上丘是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的皮质下中枢,上丘的上半司眼球的向上运动,上丘的下半司眼球的向下运动。因此,上丘病变,可引起眼球垂直运动障碍。上丘上半损害,则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称帕里诺综合征。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称动眼危象。上丘下半损害可引起两眼向下同向注视障碍。

核上性眼肌麻痹临床上有3个特点:

①双眼同时受累;

②无复视;

③反射性运动仍保存,即患者双眼不能随意向一侧运动,但该侧突然出现声响时,双眼可反射性转向该侧。

2.复视:两眼注视同一物体产生两个影像谓之复视。复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当眼肌麻痹时,注视物不能投射到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视网膜上不对称的刺激在视中枢引起两个影像的冲动,而出现真像和假像。健眼能使外界的体的影像投射到黄斑区,视物为真像(实像);有眼肌麻痹的患眼则使外界物体的影像投射到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上,视物为假像(虚像)。

3.瞳孔改变:瞳孔由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与来自颈上交感神经节的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散大肌)共同调节。普通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为3~4mm.

(1)瞳孔改变

1)瞳孔缩小:一侧瞳孔缩小多见于霍纳征,典型表现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患侧面部无汗。

2)瞳孔散大:单有瞳孔散大而无眼外肌麻痹,可见于钩回疝早期,由于动眼神经麻痹最先损伤位于该神经表面的副交感纤维。瞳孔散大伴失明见于视神经损害。

(2)瞳孔光反射:传导径路为视网膜(Ⅰ级神经元)→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中脑顶盖前区→Edinger→Westphal核(Ⅱ级神经元)→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Ⅲ级神经元)→瞳孔括约肌。

瞳孔光反射是光线刺激引起瞳孔缩小。光反射传导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导致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3)辐辏及调节反射:是指注视近物时双眼会聚(辐辏)及瞳孔缩小(调节)的反射。其传导径路可能是:冲动沿视网膜→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枕叶距状裂皮质→额叶→皮质桥延束→动眼神经E-W核和正中核→沿动眼神经→至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司调节反射),至两眼内直肌(司辐辏反射)。

(4)阿-罗瞳孔:表现为两则瞳孔较小,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是由于顶盖前区的光反射径路受损,常见于神经梅毒、偶见于多发性硬化。

(5)艾迪综合征:又称强直性瞳孔。多见于中年女性,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伴有腱反射。(特别是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