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复习需要了解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了以下内容供考生分享。
传染病学简介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过程1.传染过程
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构成传染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2.传染过程的表现
①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如胃酸、特异性被动免疫和特异性主动免疫)所清除。
② 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此为最常见的表现。
③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可引起临床表现的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
④ 病原携带状态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从而在许多传染病中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⑤ 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如结核、单纯疱疹等。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与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及入侵门户等因素有关。
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及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
① 病程发展的规律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② 颇具特色的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毒血症状等。
传染病的诊断1.临床资料
将采集到的病史及体格检查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尤其是应注意那些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2.流行病学资料
此为诊断传染病必不可少的,包括既往患传染病史、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发病季节及当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等。
3.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特殊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
2.治疗方法①一般治疗
隔离、护理、饮食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②病原或特效治疗
如化学疗法、抗生素、血清疗法、如破伤风抗毒素。
③对症疗法
降温、给氧、解痉止痛、抗惊厥、补液,纠下酸中毒等。
④ 中医中药及针灸疗法
祖国医学按温病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施治,治则主要用解表、清气、和解、祛湿、通下等法。常用方剂有银翘散、犀角地黄丸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菌痢等已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传染病的预防应当遵循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三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和根据各个传染病的特点采取起主导作用的措施两者相结合的原则。
1.管理传染源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三类,35种,见下表。
甲类 为强制管理传染病,要求城镇于发现后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上报。
乙类 为严格管理传染病,要求于发现后城镇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上报。
丙类 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发现甲乙类传染病和监测区内的丙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当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2.切断传播途径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以及许多寄生虫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主要是提高人体免疫力。可通过两方面进行。改善营养、锻炼身体等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同易感人群接触,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服药;但更重要(关键作用)的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由于预防接种措施得力,1980年WHO宣布全球已消灭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