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没有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将得不到延续,也就无从谈创新发展;即便是创新,也不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但若没有创新,则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就得不到更新和发展,自然就会变成僵死的东西,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确实操作好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是关系到中医学前途的大工程。

  1.继承性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史表明,无论是医学理论的进步,还是临床诊治技能的提高,都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对人体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世医家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不断创新,而丰富和完善起来的。

  《黄帝内经》的成书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但《内经》一书,即是在汲取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形成的。据考据,《内经》一书所引证的古代医著就有二十余部。如《素问。玉版论要篇》说“《五色》、《脉要》、《揆度》、《奇恒》,道在于一。”马莳注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俱古经典名。”顾观光亦云“马注‘俱古经典名’,其说是也。”(《素问校勘记》)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多宗《内经》之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如《难经》在继承《内经》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对奇经八脉的循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并指出了“奇经之为病”(《难经·二十九难》),发展了《内经》经络学说的理论。

  汉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临证经验,“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原序》),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金元四大家,在继承《内经》及前人理论的前提下,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气候特点,以及各自的临床实践,各立新说,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明代医家赵养葵,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一语,进行推论,认为人体十二官之外,别有一主,“愚谓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创造性地提出了肾间命门说,发展了中医命门学说。

  温病学说的形成,亦是在继承《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元医家等关于“热病”认识的基础上,由明清医家结合各自的临床诊治经验,不断总结、归纳,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中医学发展史是一部不断继承创新,由此推动中医学不断前进的历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继承则是对创新的扬弃与延续。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发展。没有继承,中医学不能延续,创新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中医学将无以发展,只能循环往复,停滞不前,只有充分的继承,才不致割断历史;而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动历史前进。

  2.科学评价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起了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等。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科学地评价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历史地位,对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更新和重构,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多学科研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与中医学相关的某些问题作了一些较深入的探讨,但目前中医理论界对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表浅的层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过时的东西,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实际上,整体思想将一直是指导我们对中医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必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整体思想反映了中医学理论的特色。

  ②与上述正相反,过份强调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和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似乎离开了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中医学就没有理论,就构不成理论体系,也就不成为中医学。此种认识忽视了中医学自身所固有的理论和概念,如精、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等,因而也不重视中医学这些固有理论的继承、研究和创新。因此,我们要强化这样一种认识,即中医学首先是“医学”,属于自然科学,是有关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防治的科学,不是“古代哲学”,也不是“易学”。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不属同一个学科范畴,我们不应该将它们硬性“统一”在一起,也不应该强把中医学的固有概念和理论融入古代哲学之中,而是应该将中医学的固有概念和理论与古代哲学的相应概念和理论相分离,构建中医学自己的能反映其特色的理论体系,并将古代哲学思想作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具有渗透和影响的思维方法来认识。

  ③混淆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某些概念,如认为中医学范畴的精气的概念同于古代哲学范畴的精气的概念,中医学的人体内的元气的概念同于古代哲学所说的元气的概念等。这些不恰当的认识也阻碍着对中医学理论的正确合理的继承,因为中医学某个概念和某种理论在其确切内涵没有明确之前,即便是继承下来,也是一种不确切的概念,一种没有意义的理论。因而就此种意义上来说,对中医学某些理论和概念的恰当合理的继承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④误认为中医学的某些理论概念来源于古代哲学的相应概念。如认为中医学的精气的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的概念等。实际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都有其自身固有的来源,并非是来源于古代哲学的认识,相反,古代哲学的主要思想,如精气等学说,都是在得到中医学的有关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中医学的对精和气来源的认识,是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产生的土壤。

  ⑤过分强调整体观念和宏观思路,在导向上影响了对中医学自身固有理论的细微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妨碍了中医学概念和理论的创新。

  3.以明确中医学固有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内涵为继承性研究之目标

  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和防治等理论,是中医学固有的基本理论,而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是对中医学有重要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不属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理论工作者,应下大功夫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系统的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当然,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内涵的确立,应建立在充分掌握和分析有关该理论和概念的几乎所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献资料掌握得越全面,得出的结论就越可信。但决不是一些文献资料的堆积和列举,而应下一番比较分析的功夫,去粗存精,去微存真,从杂乱的材料中归纳能反映该理论和概念之本质的内涵和外延。

  如对肺行水理论的研究,首先要明确肺行水理论的基本内涵。经过对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的研究分析,发现肺行水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调节肺脏本身水液的输布。这一作用与肺的呼吸功能密切相关。若肺的这一作用失调,则可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的布散,聚而为水饮。水饮蕴积肺中,阻塞气道,则影响气体交换,一般都有咳喘逆气的表现,甚则“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一般称为“支饮”或“伏饮”。如中医说的“肺胀”、“哮喘”等病,其病机多是水饮蕴肺。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全身水肿,并能影响它脏的功能而使病情复杂化。②通过肺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调节肺系统(尤其是皮毛)之水液的代谢。这一作用与肺的呼吸功能一般无明显的相关性。肺之所以能调节肺系统的水液的代谢,依赖于肺气能“输精于皮毛”,并宣发卫气于皮毛以控制腠理的开阖和汗液的排泄的作用。肺气的这一功能失调,则致肺系统的水液代谢紊乱。汗出当风,水液停积于皮下,则发为“风水”。如《素问。水热穴论》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就《内经》所论,风水病的发生主要与肾有关,故又名“肾风”,而与肺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由于肺与皮毛相合,风邪由皮毛侵袭而水停于皮下,因而发为风水,故说其与肺有关。因此,肺能调节肺系统水液代谢概念的产生,无疑源于肺与皮毛相合的推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