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留饮
  学员提问:为什么?医学教育网原创
  答案与解析:
  答案:A。
  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之名,更以痰饮咳嗽,列为专章。谓饮有四种: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又提及留饮、伏饮,后人因有五饮、六饮之名。但所谓留饮、伏饮,是指水饮留而不行,伏而不出,实指饮病之新久浅深,四饮也不外于留、伏之理,并非四饮之外,另有留饮和伏饮。更有增澼饮、流饮为八饮者,殊不足采。据《金匮要略》所论,痰饮仅属饮中之一种,而诸饮又俱统于痰饮,痰饮每多相提并论。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其所谓留饮,即饮之留而不行者。伏饮,即饮之伏而不出者。饮的病证特点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隔,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中药学】
  治疗脾肾虚寒,久泻,五更泄泻者,宜选用的药物是()
  A.肉桂
  B.吴茱萸
  C.细辛
  D.丁香
  E.白术
  学员提问: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答案:B。
  吴茱萸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主治之一就是:虚寒泄泻。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方剂学】
  患者黄某,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呕吐不止,心下痞硬,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选用()
  A.小柴胡汤
  B.大柴胡汤
  C.防风通圣散
  D.枳实消痞丸
  E.枳实导滞丸
  学员提问:大,小柴胡如何区别?
  答案与解析:医学教育网原创
  答案:B。
  大柴胡汤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针灸学】
  学员提问:请说说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情况?
  答案与解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头面部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及枕项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耳颞部。由于手三阳经止于头,足三阳经起于头,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故说“头为诸阳之会”。另外,足厥阴经从颅内止于头顶部。
  2.四肢部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具体如下:
  (1)上肢内侧面是:手太阴经在前缘,手厥阴经在中线,手少阴经在后缘。外侧面是:手阳明经在前缘,手少阳经在中线,手太阳经在后缘。
  (2)下肢内侧面是:足太阴经在前缘,足厥阴经在中线,足少阴经在后缘(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在前缘,足太阴脾经在中线)。外侧面是:足阳明经在前缘,足少阳经在中线,足太阳经在后缘。
  3.躯干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行于腋部;足太阳经行于腰背部;足少阳经行于体侧面;足三阴经及足阳明经行于胸腹部,其中,自胸腹正中线向外的顺序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中医诊断学】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是()
  A.癃
  B.闭
  C.淋证
  D.尿失禁
  E.遗尿
  学员提问:请讲解各症状特点?
  答案与解析:
  答案:A。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尿失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遗尿,也叫尿床,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09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答疑周刊》第11期word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