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口腔颌面部硬组织的损伤包括槽骨损伤、颌骨骨折。
(一)牙槽骨损伤
牙槽骨骨折是一种由于外力直接作用于牙槽骨而引起的局限于牙槽区域的损伤。临床上上颌前牙部牙槽骨骨折最为常见。
诊断要点
1.外伤史。
2.骨折片可触及异常活动,摇动骨折段上某一患牙,其余牙随之移动。
3.可伴有牙损伤如牙齿松动、移位、脱位、牙挫伤、牙折。
3.可伴有骨折区唇、牙龈肿胀、撕裂、出血。
4.X线片上可见骨折线。
治疗原则
1.局麻下将骨折片及牙齿复位。
2.可选择单颌牙弓夹板结扎固定。
3.抗感染。
(二)颌骨骨折
(1)下颌骨骨折
下颌骨主要位于颅面部下1/3及两侧面中1/3的一部分,系颅骨中唯一能动者,由于面积大,位置突出,骨折发生率在颌骨骨折中最高。骨折好发部位为髁状突颈、下颌角、下颌体、颏部。
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史。
2.面部畸形,咬合关系错乱,伴双侧髁状突骨折时前牙呈开。
3.骨折段异常动度。
4.骨折段移位,影响因素包括创伤力大小及方向、骨折的部位、肌肉的牵拉、骨折线的方向、骨折段有无牙齿、骨折线的数量等。
5.髁状突骨折可发生移位或不移位;下颌升支向后上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开下颌不能前伸;耳前区压痛、张口受限;可伴发外耳道贯通伤或颅中窝骨折,表现外耳道出血或溢出脑脊液。
6.骨折后疼痛、肿胀,出现张口受限。
7.可伴有牙龈黏膜撕裂,牙齿损伤。 医学 教育网搜 集整理
8.颏部双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可以造成牙弓变窄,舌后坠而影响呼吸。
9.辅助检查通常采用下颌曲面断层,横断片,下颌开口后前位片等,可见骨折线或可见骨折端移位。
治疗原则
1.应在无全身并发症后或全身情况稳定后,及早进行局部处理。
2.治疗应以复位重建骨折前咬合关系,达到骨性愈合,早期训练恢复功能为总原则。
3.乳牙列及混合牙儿童的骨折,因血供丰富,代谢旺盛愈合快,所以应早期复位,复位要求不严格,固定时间相对较短,应尽量少用切开复位及内固定。
4.老人无牙颌骨折复位要求也不严格,但固定应力求稳定性,同定时间相对较长。
5.骨折线上的牙因固定所必须,一般不应拔除,除可能导致感染及影响骨折愈合者外。
(2)上颌骨骨折
上颌骨骨折又称为面中1/3骨折。常为面部遭受钝性打击力最而致。其骨折可单独发生,但多数为相邻组织同时遭受损伤。由于上颌骨具有特殊的拱形构造,骨折发生率远低于下颌骨。临床通常按上颌骨骨折好发部位分LeFortⅠ型、LeFortⅡ型、LeFortⅢ型。
诊断要点
1.LeFortⅠ型(低位骨折)
(1)由梨状孔下方,牙槽突上方(基部)向两侧水平后延至上颌翼突缝。
(2)摇动骨折块上的牙齿,整个骨块皆动。
(3)伤区疼痛、肿胀、鼻出血、牙龈黏膜撕裂。
(4)患侧牙齿早接触,健侧开,或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等。
2.LeFortⅡ型骨折(中位骨折)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1)由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内侧壁、眶底、颧上颌缝,再由上颌骨侧壁至翼突。
(2)患者出现上颌后退、下沉,前牙开。
(3)眶周皮下淤血,呈戴眼镜状。鼻根扭曲或塌陷。
(4)可合并颅脑损伤、脑脊液漏。
3.LeFortⅢ型骨折(高位骨折)
(1)骨折线横过鼻根、眶部,经颧额缝达翼板。
(2)眶周皮下淤血,眼球运动障碍、复视。
(3)面部塌陷畸形,面中份变长。
(4)张口受限。
(5)常合并颅脑损伤、脑脊液漏。
4.辅助检查
(1)通过鼻颏位、眼眶正位、颅底位、头颅侧位等普通X线片可明确骨折线部位。
(2)对复杂类型的骨折,需进一步做CT检查。
治疗原则
1.有颅脑损伤者,应首先处理颅脑损伤。
2.多数低位骨折通过颅颌牵引可使骨折复位,而后固定3~4周。
3.多数中、高位骨折,当存在骨折移位和各种畸形及功能障碍时,需切开复位,修补缺损后进行骨问悬吊和内固定,同时辅以颅颌固定。有关系问题者,增加颌间固定。
4.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5.骨折同定时间一般为3周左右。
(3)颧骨及颧弓骨折
颧骨和颧弓是面侧部比较突出的部分,易受撞击而发生骨折。颧骨、颧弓骨折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存在。
诊断要点
1、病史;
2、临床特点:颧面部塌陷畸形;张口受限;复视;神经症状;瘀斑;
3、辅助检查:X线摄片检查。常用鼻颏位(华氏位)和颧弓切线位。
治疗原则
颧骨、颧弓骨折后,如仅有轻度移位,畸形不明显,无张口受限、复视及神经受压等功能障碍者,可做保守治疗。凡有面部塌陷畸形、张口受限、复视者均应视为手术适用症。虽无功能障碍但有明显畸形者也可考虑手术复位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