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特点 | | 病 因 | 病 机 | 病 情 |
惊 悸 | 外有所触,时作时止。 | 内因:多心虚胆怯思虑过度或心虚停痰。 外因:七情刺激。 | 惊则气乱,扰动心神,心无所主,实证居多。 | 较轻,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短暂。 |
怔 忡 | 本无所惊,心中自动,持续发作。 | 内因:惊悸日久或久病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或温邪灼伤真阴。 | 气血阴阳虚损,心神失养,或虚火扰心,水饮凌心或淫邪犯心,心脉痹阻。 | 较重,全身情况较差,病势深重。 |
9、出血部位与相应脏腑
| 出血部位 | 脏腑病位 |
鼻血 | 鼻腔 | 肺、肝、肾 |
齿血 | 齿龈、迟缝 | 胃、肾 |
咳血 | 肺、气管 | 肺、肝、肾 |
吐血 | 胃、食管 | 胃、肝、脾 |
便血 | 胃、肠 | 脾、胃、肠 |
尿血 |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 肾、膀胱、脾 |
紫斑 | 肌肤之间 | 胃、脾(血) |
10、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 咳 血 | 吐 血 |
病 史 | 肺痨、咳喘、喘证、心悸怔忡 | 胃痛、胁痛,黄疸、积聚 |
出血先兆症候 | 喉痒、咳嗽、胸闷等 | 恶心、胃部不适、头晕 |
出血方式 | 血由肺来,随咳嗽而出 | 血由胃来,随呕吐而出 |
血的性状 | 血色鲜红,常夹有泡沫痰 | 血色鲜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 |
出血之后症状 | 可有痰中带血数天,除非咽下大量血液,否则大便色正常。 | 无痰中带血现象,但大便多呈黑色 |
11、紫斑与丹毒的鉴别
丹毒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色不褪,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12、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 梅核气 | 虚火喉痹 |
发病人群 |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 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 |
病 因 | 因情志抑郁而起病 | 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辛辣食物而引发。 |
主要症状 | 自觉喉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或吞咽困难。 | 咽喉部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
相关因素 | 咽中梗塞感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加重。 |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加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13、胃痛与胃痞、真心痛、胁痛和腹痛鉴别
| 病变部位 | 主要症状特点 |
胃 痛 | 上腹胃部近歧骨处 | 胃部疼痛,伴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多为隐痛、胀痛。 |
胃 痞 | 心下胃部,病及胸隔 |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 |
真心痛 | 心痛常及心下 | 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胁 痛 | 胁 部 | 胁部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 |
腹 痛 | 胃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 疼痛多伴有饮食,大便失常。 |
14、 呕吐与反胃的鉴别
| 病因病机 | 症状特点 |
反 胃 | 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不化。 | 食饮入胃,滞停胃中,良久尽吐而出,吐后转舒。 |
呕 吐 | 邪气干扰,胃虚失和 | 实证: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并无规律。 虚证: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多吐出当日之食。 |
中医实践技能鉴别诊断笔记(1)
中医实践技能鉴别诊断笔记(3)
中医实践技能鉴别诊断笔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