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要参加
中医医师分阶段考试的考生会对气对血的作用比较感兴趣,为此,医学教育网编辑特地为您准备了这篇关于“气对血的作用有哪些?”的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读医随笔》说:“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即血盛,荣衰即血衰。”
二、是气的间接作用,即气的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可促进脾胃从饮食物中吸收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液。
三、是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即从水谷精微的化生,到心肺将精微物质转化为血液,都不能离开脾、胃、心、肺之气的参与。故《医论三十篇》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气能生血,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所以气虚日久常可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而见血虚证。根据这一理论,临床治疗血虚或气血两虚证时,在补血的同时加用益气之品,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
2.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对血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气直接推动血液的运行,如宗气、心气、肺气、肝气等。
二、是通过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而间接达到推动血液运行作用,如元气。
三、是气的温煦作用对血液的运行也有促进作用。故气的正常运行,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正常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如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气论》所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医学教育|网整理,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血行不利,均可导致血行迟缓,甚至瘀血;若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常,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则出现血液妄行的病变,或血随气升,或血随气陷等。故临床上治疗血液运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或升提的药物。此即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与脾气统血相关,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若脾气虚而固摄作用减弱,导致尿血、便血、崩漏、紫癜等出血病证,临床称之为“气不摄血”。治疗时可采用补气摄血之法,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临床上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剂量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