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热敏灸技术是我省中医药原始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防治疾病、对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大做强做优热敏灸产业,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对深入实施健康江西和中医药强省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为培育中医药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热敏灸产业快速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立足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省目标,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发热敏灸产业发展活力和潜力,全力推进百亿级热敏灸产业发展,为推动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供需互促共进。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政策资源,形成有效合力,构建热敏灸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和服务体系,优化热敏灸产业发展环境。
创新引领,高效发展。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加强热敏灸技术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针对热敏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汇聚优势资源,推进基础理论创新、产品技术创新、管理服务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实现热敏灸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范标准,突出特色。围绕热敏灸全产业链亟待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建立标准体系,规范热敏灸服务、规范市场行为,引领热敏灸产业发展,充分突显热敏灸技术的优势特色。
(三)发展目标。
到2023年,建成全国重要的艾草种植、加工、现代制造基地。全省艾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形成3-5个艾草种植主产区;加工制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一批热敏灸相关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热敏灸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热敏灸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比较完善的热敏灸创新体系,推进以热敏灸为核心的国家临床研究基地、省级临床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热敏灸技术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推进海外中医中心建设,构建热敏灸国际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塑造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热敏灸品牌。力争全省热敏灸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全方位形成“南看江西灸”局面,把我省打造成国际热敏灸质量标准中心、国际热敏灸医疗保健中心、国际热敏灸研发创新中心、国际热敏灸人才培训交流中心。
二、重点任务
(四)提升艾草种植生产供应能力。
实现艾草种植资源优化培育、规范化种植和原材料精细加工。推进艾草种植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鼓励成立艾草种植合作社,发展艾草种植基地,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指导,保障热敏灸产业原材料供应。重点发展九江、上饶、抚州等主产地。建立产销联接机制,重点发展订单式生产,并将艾草规范化种植列入相关中药材政策支持范围。到2023年艾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排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其他单位按职能各负其责,下同)
(五)提升加工制造供应能力。
依托江西中医药产业基础,支持热敏灸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本省中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热敏灸产业所需用相关产品的生产,支持企业达产达标形成规模化、智能化生产,实现产业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华润江中集团)
加快热敏灸产业规模化扩张。鼓励艾草种植主产区优先发展产地加工,支持南昌、赣州、宜春等设区市优先发展热敏灸机器人、热敏灸治疗仪等灸具和相关设备制造。(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江西中医药大学)
(六)提升热敏灸健康服务能力。
构建覆盖全省的热敏灸服务体系。做大做优江西热敏灸医院,将其打造成三级甲等医院;做强做实热敏灸联盟,热敏灸联盟成员单位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100家,将热敏灸技术推广纳入下一轮中医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指标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热敏灸服务能力,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热敏灸服务网络。(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发展改革委,江西中医药大学)
推进热敏灸产业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融合发展。在医养结合省级综合示范区、示范项目和社区示范中心,推广热敏灸服务,并逐步在全省有条件的社区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中普及。利用我省及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创建灸养结合的热敏灸小镇。(省民政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江西中医药大学)
(七)提升热敏灸产业标准化发展能力。
建立健全热敏灸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热敏灸技术和相关产品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研究和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争取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项目。(省市场监管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科技厅,江西中医药大学)
实施艾草种植标准化工程,结合江西地理、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特点,制定艾草种苗、种植、采收标准。根据热敏灸技术需求,制定包括艾绒、艾条、艾柱等施灸用品在内的艾产品加工标准。(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华润江中集团,江西中医药大学)
完善热敏灸操作标准,制定热敏灸技术培训标准,规范培训渠道、培训师资等;制定热敏灸小镇、社区建设标准;完善热敏灸分院建设标准;制定热敏灸养生保健机构建设标准和技师资质认可标准。(江西中医药大学,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市场监管局,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八)提升热敏灸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健全热敏灸协同创新体系。以国家中医药科研平台为核心,以省级热敏灸科研平台为支撑,建立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围绕热敏灸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临床诊疗技术研究,重点攻关腧穴敏化理论和热敏灸智能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江西中药大学)
鼓励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激发行业活力。利用现有种植、加工、制造、医疗、文旅资源,推动“热敏灸+”计划,发展休闲观光种植、个性化服务体验、互联网热敏灸等新业态。以技术换市场,采取授权、技术合作、代加工等方式,创新热敏灸产业发展新模式。(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西中医药大学,华润江中集团)
(九)提升热敏灸宣传推广能力。
围绕热敏灸功效进行宣传推广,提高人民群众对热敏灸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开展热敏灸进社区活动,让热敏灸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传播活动;在省主流媒体开设热敏灸专栏,推出一批科学精准、通俗易懂、规范可信、贴近生活的热敏灸科普作品,在全社会营造“信灸、爱灸、用灸”的良好社会氛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江西中医药大学)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领域。加强省外热敏灸联盟的建设,建设10个左右省外热敏灸分院。推进热敏灸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举办大型中医药文化展览、义诊、健康讲座、科普宣传和产品推介活动。发挥海外中医中心和岐黄国医政要体验中心带动作用,争取建设10个融中医医疗、养生、康复、养老、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于一体的中医药国际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江西中医药大学,省外办,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
(十)提升热敏灸品牌效应辐射能力。
培育国际知名的热敏灸品牌。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把“江中医热敏灸”和“陈日新热敏灸”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加强热敏灸技术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鼓励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并争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市场监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江西中医药大学)
三、保障措施
(十一)优化热敏灸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组织指导。依托省推进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热敏灸产业推进工作部门联席制度,组建联合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热敏灸产业发展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发展改革委)
相关地方政府成立热敏灸发展推进小组,完善热敏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并将热敏灸推广发展成效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逐级督导,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
(十二)落实热敏灸产业政策保障。
建立健全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落实政策实效。将热敏灸服务和艾条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合理制定热敏灸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省医保局)
扶持热敏灸相关企业发展,支持相关企业和单位开展研发工作,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依法依规支持热敏灸相关产品分类申报管理,支持药用艾条及相关灸具产品申报药品批准文号或医疗器械注册证,推进普通灸制品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备案。(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
将热敏灸技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
(十三)拓宽热敏灸产业融资渠道。
加大热敏灸相关中医药事业、产业资金支持力度。统筹政府研发资金、技改资金、基建资金、农业补助资金等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服务网络建设、种植业发展和文化交流传播。(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财政厅,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
利用“财园信贷通”和“惠农信贷通”等融资模式,以发展基金、低息贷款、参股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热敏灸企业融资筹资的支持力度,加大引入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热敏灸产业。(省金融监管局)
(十四)保障热敏灸产业人才需求。
加强热敏灸领域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积极培养扶持热敏灸领军人才。加大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对行业优秀人才按相关政策给予优先奖励,并纳入人才信息库,研究制定热敏灸技术人才培养标准,对热敏灸技师等从业人员提供职称评聘渠道。(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江西中医药大学)
加大高校、职校热敏灸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院校设立热敏灸相关专业。(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