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发口岸城市疫情防控通知的背景是什么?
答: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后,境内疫情均来自境外。近期我国暴发多起本土聚集性疫情,均是境外疫情经口岸城市输入,我们需要在“外防输入”上下更大功夫,加强口岸城市的源头管控,加强入境人员、进口冷链食品物品等风险防范,落实高风险岗位人员防控措施,织密扎牢外防输入防线。近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补齐口岸城市防控短板弱项,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筑牢外防输入的防线,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加强口岸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对完善口岸城市疫情防控机制、健全疫情监测预警体系、落实边境管控措施、加强高风险岗位人员防控,严格人员流动管控、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等风险防范、提升疫情防控和处置能力、做好民生保障等,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有关部门对照《通知》要求,抓紧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本部门实施方案,周密组织实施。
2.口岸城市疫情防控主要难点和需要强化的环节有哪些?
答:近期我国发生的本土聚集性疫情,均是境外疫情经口岸城市输入,暴露出一些地方疫情监测预警不及时、高风险岗位人员闭环管理不落实、定期核酸检测流于形式、冷链物品各环节消杀不到位、集中隔离场所管理不规范、疫情应急处置不够科学精准等问题。口岸城市疫情防控需要强化的环节可以概括为8个“到位”,即:疫情监测预警要到位,边境管控措施落实要到位,高风险岗位人员防控要到位,人员流动管控要到位,进口冷链食品等风险防范要到位,疫情防控和处置能力提升要到位,民生保障要到位,监督检查要到位。
3.建立空港管理委员会这样的口岸防控专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口岸涉及单位多,管理复杂,口岸防控专班是在本地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框架下,由1名负责同志牵头,卫生健康、疾控、海关、移民边检、民航、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单位参与,目的在于理顺机制、明确责任,加强协作配合,压实属地责任,推动落实各相关部门、行业疫情防控的管理责任,强化各单位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明确各环节职责分工和责任人,统筹各方力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防控工作没有空白点。口岸防控专班指导口岸城市按照“一地一方案”的要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口岸相关的人员、物品、环境核酸检测以及高风险岗位人员闭环管理等各项重点防控措施。
4.什么是疫情防控缓冲区,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对于一些口岸城市来说,跨境边贸是当地主要经济支柱,双方边民往来频繁,一方面难以阻断与境外人员和货物的接触。另一方面长期在口岸城市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综合口岸城市地理、人口、疫情等情况,充分考虑口岸城市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特殊地缘作用,改变目前将口岸城市整体作为一个管控区实行严格管理的现状,《通知》提出有条件的口岸城市可研究在辖区内设置疫情防控缓冲区。实行分区差异化管理政策,缓冲区内实行相对严格的管控措施,缓冲区外,切实落实常态化防控要求。由一道防控外溢防线变为两道防线,实现关口前移,压缩疫情外溢风险,以最小的社会影响、最低的社会成本实现疫情防控的最大成效。
5.口岸城市疫情输入风险较大,如何快速监测预警?
答:《通知》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疫情监测预警体系。一是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形势,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各口岸城市要密切跟踪相关国家和地区疫情走势,整合各部门对入境人员、入境物品、重点场所环境开展的核酸检测的数据,加强阳性结果分析。对来自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和物品,相关方面要及时按规定采取加密核酸检测、限制入境流量、航班熔断等措施。二是加密高风险岗位和相关人员核酸检测频次。对入境口岸通道、隔离场所、定点医院、冷链相关企业等高风险岗位人员每隔1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对其他工作人员每周开展2次核酸检测,对工作人员家属每周开展1次核酸检测,均纳入当地应检尽检、免费检测范围;可根据当地疫情风险,适当扩大重点区域和人员核酸筛查范围。三是强化多渠道监测预警。坚持人员、物品、环境同监测,建立健全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网络,重点加强药店、基层诊所、民营医院管理,强化首诊报告责任。对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等症状患者和呼吸科就诊患者,陆地边境口岸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要将核酸检测列为必查项目。
6.口岸城市高风险岗位人群包括哪些,采取哪些防控措施?
答:口岸城市高风险岗位人员主要是指陆路、航空、水运口岸直接接触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的高风险岗位人员以及集中隔离场所、定点医疗机构、冷链相关企业等的高风险岗位人员。《通知》要求对高风险岗位人员落实以下防控措施:一是做好人员登记管理。各口岸城市要督促相关单位对高风险岗位人员进行排查,对高风险岗位人员登记造册,相关人员严格落实规范防护、闭环管理、高频次核酸检测、每日健康监测零报告等措施;二是严格落实闭环管理、定期轮班制度。相关人员闭环管理期间,不得与非闭环管理人员接触。推广“14+7+7”(14天封闭管理作业+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的做法,做好轮班工作。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做好体温、症状等监测,减少流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并配合做好核酸检测。三是加强核酸检测筛查力度。对入境口岸通道、隔离场所、定点医院、冷链相关企业等高风险岗位人员每隔1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对其他工作人员每周开展2次核酸检测,对工作人员家属每周开展1次核酸检测,均纳入当地应检尽检、免费检测范围。
7.如何防范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答:《通知》要求对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人员流动进行严格管控。一是相关省份要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确定并公告口岸城市范围。二是从口岸城市范围公告之日起至2022年3月15日,离开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与香港、澳门有口岸相连的除外)人员需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三是前往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人员抵达后至少进行1次核酸检测;四是陆地边境口岸城市要做好旅游限流、风险提示等工作。
8.进口冷链食品传播风险大、环节多,如何防范?
答:《通知》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冷链食品传播风险防控工作。在进口冷链食品的运输管理方面,跨境运输企业要落实“人货分离、分段运输”模式,实行甩挂、接驳、吊装等非接触式货物交接模式;确需入境的驾驶员全程不下车、当日返回,不得与境内人员接触。在进口冷链食品消杀和检测方面,要求进口冷链食品入境量较大的口岸城市由政府牵头建设集中监管仓,对进口冷链食品入库统一消杀、统一检测。在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管理追溯方面,相关部门要按职责督促相关企业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入境、仓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疫情防控要求,依托信息化手段推动全链条追溯。
9.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压力大,如何提升防控和处置能力?
答:《通知》要求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口岸城市防控和处置能力。一是统筹资源,加强相关机构建设。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资源和力量,支持防控任务重的口岸城市加强疾控机构、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隔离点等建设,提高流调溯源、基因测序、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医疗救治等能力,确保落实“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的要求。二是提升人群免疫接种覆盖率。要求口岸城市要加强组织,尽可能提高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三是尽快完成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对口岸通道、货场、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及时进行升级改造,满足口岸卫生检疫、边防检查、人员闭环管理、入境货物分段运输等防疫要求。四是提升口岸城市的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口岸城市的疫情防控信息化支撑,通过建立完善口岸防控、边境管控、冷链防控等数据闭环,支撑对入境人员、货物等“人”、“物”同防和闭环管理,提升区域协查的及时性和精准度。
10.发生疫情如何保障口岸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答:《通知》要求,各口岸城市应将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工作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公布并畅通民生保障热线,一方面,口岸城市要加强宣传引导,争取广大群众对防疫措施的理解和支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要把民生工作与疫情防控工作同步研究,定期排查基本生活物资供应、价格等方面的苗头隐患,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行为。及时解决和主动回应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让疫情防控措施变得更有温度。
以上分享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朋友。想了解更多医学考试信息、复习资料、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