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内科主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西医内科主治 > 辅导精华 > 正文

慢性胃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要点整理

慢性胃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要点是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会涉及的内容,为了帮助各位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慢性胃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要点如下:

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
1.最主要——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2.十二指肠-胃反流
3.自身免疫: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恶性贫血)
4.年龄因素和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
病理
①胃窦炎,多由HP感染所致

②胃体炎,多与自身免疫有关

③全胃炎,可由HP感染扩展而来。

(一)炎症 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

(二)化生 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

(三)萎缩 病黏膜变薄

(四)异型增生 癌前病变


中医病因病机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痞满的辨证论治。此处列举痞满的病因病机。

1.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如《伤寒论》所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食滞中阻

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类证治裁·痞满》云:“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3.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4.情志失调

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5.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此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痞满:“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临床表现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

本病证以自觉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五胀大之形。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稍舒,大便不调,消瘦等症。

诊断要点


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在我国约有50-80%患者在胃粘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旋杆菌。

此外,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合并糜烂。可以是反复小量出血,亦可为大出血。急诊胃镜检查提示,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急慢性胃炎占20%~40%。出血以黑便为多见,一般持续3~4天后自动止血,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

治疗要点


西医治疗

1.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

可改善胃黏膜组织学、可预防消化性溃疡及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少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症状也可取得改善。

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

抑酸或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中药均可试用。

3.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治疗。

4.异型增生的治疗

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应予高度重视。对轻度异型增生除给予上述积极治疗外,关键在于定期随访。对肯定的重度异型增生则宜予预防性手术,目前多采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

中医治疗

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因此,其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实者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治疗中应注意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津伤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

推荐阅读:

速看!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考点整理&习题练习!

报考2022中西医内科主治医师必看!小心无法报考!

以上“慢性胃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要点整理”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学教育网提供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备考经验、精炼知识点以及政策动态变化!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相关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栏目!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2025年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按协议重学

1780

了解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