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脱肛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脱垂。
[病因病机]
小儿气血未旺,中气不足;或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或妇女分娩过程中,耗力伤气;或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引起中气下陷,固摄失司,导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
[诊断]
多见于儿童、老年人、久病体弱患者及经产妇。
起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早期大便时直肠或肛管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回纳,以后逐渐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托回。日久失治,脱出物逐渐增长,甚至咳嗽远行时也可脱出。
病情严重时可伴有大便不尽,或下腹坠胀感,因直肠粘膜反复脱出,常发生充血、水肿、糜烂、渗液,甚至渗血。查体可见肛门松弛,收缩力减弱,肛门镜检可看到直肠内粘膜折叠。
直肠脱垂临床分为三度:工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色较红,长约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还纳。Ⅱ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长约5~l0cm,呈圆椎状,色淡红,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托回。Ⅲ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l0cm以上,色淡红,呈圆柱形,触之很厚,便后需用手托回。
[鉴别诊断]
内痔脱出痔核分颗脱出,无环状粘膜皱襞,呈暗红、青紫或灰白色,容易出血。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脾虚气陷大便或咳嗽、远行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色淡红,肛门坠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
辨证分析:中气不足,脾气不升而下陷,无以摄纳,故见直肠脱出,肛门坠胀;中气不足,则疲乏无力;脾气亏虚,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升提固涩。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湿热下注直肠脱出难纳,肿胀掀红灼热,渗液流滋,肛门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直肠脱出肛外,久未还纳,感染湿热毒邪,湿热蕴结则脱出物肿胀,掀红灼热,甚则渗流滋水;湿热蕴结,气血不畅则肛门坠胀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革藓渗湿汤加减。
二、外治法
(一)熏洗疗法以苦参汤加石榴皮、枯矾、五倍子,煎水熏洗。
(二)敷药疗法五倍子散或马勃散调凡土林外敷肛门。
[其他疗法]
一、注射疗法
(一)直肠粘膜下注射法
将药物(6%一8%明矾溶液)注射到直肠粘膜下层,使分离的直肠粘膜与肌层粘连固定,具体注射方法有直肠粘膜下点状注射和柱状注射两种。
1.适应证工、Ⅱ度脱肛,以工度脱肛效果最好。
2.禁忌证宜肠炎、腹泻、肛周炎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的疾病。
3.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将直肠粘膜暴露于肛门外。或在肛门镜下于齿线上ltm开始,环形选择2—3个平面,或纵行选择4—6行,每个平面或每行选择4—6点,各点距离相互交错,每点注药0.2—0.3mL,不要过深刺人叽层,或过浅注人粘膜内。注射总量一般为6一lOmL,注射完毕用塔形纱布压迫固定,柱状注射在暴露于肛外的直肠粘膜3、6、9、12点齿线上ltm处的粘膜下层向上作柱状注射,长短视脱出长度而定,每柱药量2—3mL,注射完毕后送回肛内。注射后平卧休息2天,2—3天不能解大便。一般1次注射即可治愈。若疗效不佳,7—10天后再注射1次。
(二)直肠周围注射法
1.适应证Ⅱ、Ⅲ度脱肛。
2.禁忌证直肠炎,腹泻,肛门直肠周围急性炎症。
3.操作方法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和术前各用千分之一肥皂水灌肠一次,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麻下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局部和肛内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用细长腰穿针头和20mL注射器,以距肛缘1.8cm的3、6、9点处为进针点,先在3点或6点刺人约4—6cm时针尖遇到阻力,即达肛提肌,穿过肛提肌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另一手指伸人直肠内,仔细寻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再将针深入2—3crn,然后缓慢注药4—6mL,务必使药物呈扇形均匀散开。以同样方法在对侧注射。最后在6点处注射,沿直肠后壁进针,刺人4—5em后到达直肠后间隙,呈扇形注药4—6mL,三点共注药12—18mL.注射完毕后局部消毒,外盖无菌纱布。卧床休息2—3天,控制不大便3天。术后1—2天可有低热,但不会超过38℃。术后常规配合使用抗生紊预防感染。
此外,还有肛门紧缩术和直肠疤痕固定术等。
[预防与调摄]
一、患脱肛后,应及时治疗,防止发展到严重程度。
二、避免负重远行,积极治疗慢性腹泻、便秘、咳嗽等疾病,防止腹压过度增高。
三、经常进行提肛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结语]
脱肛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其临床特点为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外且伴肛门松弛。
基本病机为气虚下陷。分三度:工度脱肛系直肠粘膜脱出,Ⅱ度脱肛为直肠全层脱出,Ⅲ度脱肛为直肠全层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气虚下陷证,治宜健脾益气、升提固涩,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藓渗湿汤加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注射疗法、手术疗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