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诊断学 > 正文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通常分两个阶段:

  (一)致敏阶段

  在此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特异的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产生针对特异变应原的IgE抗体。此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1.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常见的变应原有:鱼虾、蟹贝、牛奶、鸡蛋;花粉、尘螨及其排泄物;动物皮毛或羽毛;真菌或其孢子;昆虫或其毒液;青霉素、磺氨类及化学物品等。

  2.IgE抗体的产生: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极低,而变态反应病患者血清中IgE含量较高,特别是特异性IgE含量异常增高。

  3.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肥大细胞分为两类:结缔组织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黏膜肥大细胞,分布于黏膜下层。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

  (二)发敏阶段

  当有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Fab段超变区特异性结合,触发靶细胞的细胞膜活化,使其脱颗粒及合成新的生物活性介质。颗粒中的生物活性介质及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相应的效应器官,引起效应器官病理改变。

  1.靶细胞脱颗粒及膜活化

  2.生物活性介质及其对效应器官的作用

  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发生快,几秒钟至几十分钟内出现症状,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

  (2)由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所介导。

  (3)主要病变在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

  (4)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5)补体不参与此型反应。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