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系统的收集资料,包括地理、地貌、经济、文化、交通、人群流动、风俗习惯等,整理分析人口、疾病、死因,伤寒免疫接种、人群免疫水平等,及时掌握历年疫情,分析发生时间、空间、人间分布规律及三者相互影响和动态趋势。
1、发热病人监测:流行早期,对原因不明的发热3天以上的病人和伤寒疑似病人进行登记,采集血或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以期早期发现病人。
2、重点人群监测:密切接触者、渔船民、学生、饮食业从业人员、医疗卫生人员、粪管人员、清洁工人等,以病原菌检验为主,必要时用血清学方法监测。
3、带菌者监测:伤寒恢复期病人,病后1和3个月,检粪便3次,每次间隔1~2天,历年的病人,每年粪检3次,发现慢性带菌者。
4、病原学监测:监测点内伤寒病原菌作噬菌体分型、质粒分析和药物敏感试验。
5、水源监测:对疫点周围及有关水源重点监测。
6、食品、粪便和苍蝇监测。
7、防疫措施评价,对水改、粪管等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