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外科学 > 正文

大骨节病概述(2)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与骨、软骨代谢有关的检查
    ⑴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特别是X线有典型改变的大骨节病儿童较病区健康对照和非病区健康对照均有显著增高。在没有明显肝、肾等脏器官损害的情况下,ALP主要来自骨骼,反映成肌细胞功能活跃。

  ⑵尿中羟赖氨酸明显增高,且随X线所反映的病情加重而上升。侧同样为胶原分解产物的羟脯氨酸变化却不太规律。有时报告中尿羟脯氨酸在活跃重病区有增高趋势,有的报道则相反。

  ⑶尿中硫酸软骨素(Chs)的排泄量升高,反映软骨基质的分解增多。Chs的硫酸化程度降低,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沪泳法查出病人尿中Chs的电泳迁移率明显变大,说明Chs的分子量变小。

  ⑷血液硫酸化因子活力低下(见前文)。

  二、与肌肉代谢有关的检查由于本病病人骨骼肌萎缩出现较早,故很早就有人测定反映肌肉代谢的一些成分。早年和近年检测的结果大同小异。基本变化是,血中肌酸、肌酐含量减少,尿肌酸含量明显升高,尿肌酐偏低或变化不显著。

  三、红细胞的形成与功能改变在光镜下,本病患儿血中靶形红细胞出现的频率增多。在扫描电镜下,变形的红细胞(棘状细胞和口状细胞)增多。这些都提示本病的红细胞膜有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前面我们已谈过本病患儿红细胞膜的总磷脂量减少,磷脂中各种组分的比例失常,表明红细胞膜的脂质双层结构有一定改变。在功能方面,发现红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活性有下降趋势,红细胞骨架蛋白之一的肌动蛋白有增加趋势,荧光偏振技术测定结果表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稍有降低。

  四、血液酶谱应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发现本病患儿血浆中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等均较对照组增高。虽然这些变化程度较轻,但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并在多个病区的检查中能得到重复。这些改变提示本病除骨、软骨受累外,还可能有其他组织细胞轻微的、可逆性的损害。

  五、与机体代硒有关的改变本病病人的血硒、发硒、尿硒、红细胞硒无降低,含硒的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SH-Px)活性下降;与此相一致,血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明显高于非病区对照人群。应注意的是,这些变化主要反映了病区人群与非病区人群之间的差异;同样居住在病区的人群,则无论病轻组、病重组、或病区健康组之间,都看不出有何规律性的差别。

  六、免疫功能状况永寿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的检测表明,病人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无显著变化。便来自内蒙古的报道称本病病儿的IgM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永寿县考察中测定病人血清中9种抗体(包括抗软骨细胞抗体、抗心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骨骼肌抗体等)均为阴性。提示本病不像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七、X线片表现分为三期:

  第一期:骺板提前骨化,正常形态消失,凹凸不平,呈锯齿状,有时可见游离体。由于骨化不一致,骨骺厚度不一,干骺端两侧的骨皮质呈锐角。

  第二期:骨骺与干骺端早期融合。骨骺中心软骨消失而骨化,向外周扩张。有时中心软骨骨化后呈碎裂状,或有凹陷杯状的干骺端,最终融合。

  第三期:骺板完全消失,骨骺与骺板发生早期融合,骨的长轴发育停止。骨端被破坏、弯曲、肿大、增粗、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边缘骨赘增生,骨干变短。

  诊断

  一、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受累程度可将病情分为三度:

  Ⅰ度:有多个指间关节增粗;

  Ⅱ度:有短指畸形;

  Ⅲ度:有短指畸形、身材矮小。

  二、早期诊断标准(陕西永寿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

  1、指末节弯曲;

  2、弓状指;

  3、疑似指节增粗;

  4、踝、膝关节疼痛。

  凡在病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儿童,上述症状体征有2项以上阳性并且对称存在者,有诊断意义。如同时又X线改变,则可确诊为早期。如干骺端X线改变与临床所见只有1项为阳性者,应作为早期观察对象,观察时间为6个月。

  鉴别诊断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RA女性多见,通常先侵犯手足小关节,且呈双侧对称性,骶髂关节一般不受累,如侵犯脊柱,多只侵犯颈椎,且无椎旁韧带钙化,有类风湿皮下结节,血清RF常阳性,HLA-B27抗原常阴性。

  二、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以非对称性的下肢大关节炎为主,如骶髂关节、腰椎病变,极少累及手关节。骶髂关节炎典型的X线改变为骶髂关节炎,晚期腰椎呈竹节样改变。有家族史,90%以上患者HLA-B27阳性。血清RF阴性。

  三、佝偻病发病年龄早,多在6个月到3岁之间,扁骨骨骼有明显改变,如方颅、鸡胸等,血钙降低,补充维生素D加钙剂疗效明显。X线检查显示软骨带增宽。

  四、痛风虽然也有多关节受累和手、腕、足、踝等部关节肿痛,但以下各点和大骨节病明显有别:①发病年龄大部分在40岁以下;②多有家族遗传史;③受累关节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发病急骤,疼痛剧烈;④在关节或其他部位皮下有痛风石,皮肤如溃疡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⑤关节损害为非对称性;⑥急性期有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等全身反应;⑦给予秋水仙碱治疗,症状迅速缓解。因此容易和大骨节病鉴别。

  五、氟骨症氟骨症患者晚期亦可发生广泛的关节退行性变,关节边缘骨刺增生,关节活动障碍,步态蹒跚。但与大骨节病不同之处甚多,例如:①发病地区不同,2种病重叠的地区很少;②发病年龄一般都在成年以后;③多有氟斑牙;④以脊柱及四肢大关节受累为主;⑤骨骼病变以骨硬化为主,伴有骨周软组织的广泛钙化、骨化;⑥椎管变窄,椎间孔变小,造成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故不难与大骨节病鉴别。

  六、软骨发育不全在短肢畸形、身材矮小方面与大骨节病性件儒相鉴别。其主要不同之点是:①为先天性,出生后即四肢短小,生长缓慢;②前额明显突出,鼻梁深度凹陷;③X线全身多处有软骨发育不全畸形;④骨骺增大呈喇叭形,长骨两侧膨大非常明显;⑤关节不痛或很轻。

  治疗

  一、针对可能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药物这类药物适用于早期病人,旨在阻断病情发展,促进病变修复。常用的有:

  ⑴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

  针对病人体内有低硒的改变和膜损伤的表现而采用。一般用亚硒酸钠片口服,每片含亚硒酸钠1mg,用量通常为10岁以下儿童每周服1片,10岁以上儿童每周服2片,服用至少6个月以上。同时服用维生素E,每日10—20mg,能增强效果,永寿大骨节病考察表明,以X线下干骺端变化来判断,服药1年时疗效达81.9%,与病人脱离病区到非病区后病变修复过程相近。由于硒的生理适宜用量范围较窄,因此要严格控制剂量,不可滥用。

  ⑵硫酸软骨素片剂(康得灵):

  针对病人有硫酸软骨素代谢障碍而采用。片剂每片0.12g,每次5片,每日2次,3个月为一疗程。

  ⑶硫酸盐:

  也是针对硫代谢障碍。常用复方硫酸钠片,每片含无水硫酸钠0.36g,柠檬酸0.09g,还有适量淀粉、硬脂酸镁等赋形剂。用量10岁以下每日4片,10—15岁每日5片,15岁以上每日6片。每日2次饭后服用。6—8个月为一疗程。也可用硫酸镁片,10岁以下每日2g,10—15岁每日3g,15岁以上每日4g.每日2次饭后服用。6—8个月为一疗程。还可口服1%稀硫酸,每日口服1次,每次5—10mg,加温开水200ml,饭后服用。

  二、针对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的药物这类对症治疗药物甚多,可用于各个时期的病人。常用药物有:

  ⑴水杨酸类:

  可用肠溶型阿司匹林片或其他水杨酸制剂。据报道不仅有止痛作用,还能抑制蛋白质水解酶,促进软骨病变修复。但长期服用应注意其副作用。

  ⑵中药类:

  常用的有又乌丸(川乌、草乌等组成)、马钱子丸、上痛活血散、小活络丹等。

  三、针炙、理疗针炙、理疗也是止痛、解痉和改善关节功能的对症疗法。除传统的针炙、拔火罐、按摩之外,还可因地制宜采用泥疗、蜡疗、矿泉浴等疗法,也可使用热电刺激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等。离子导入的溶液可用5%硫代硫酸钠。

  四、手术治疗对严重关节畸形、关节挛缩或时有关节交锁的Ⅱ、Ⅲ度病人可施行矫形外科手术,剔除关节游离体,清理关节内部,矫正畸形。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预防

  1.改良水质针对病区居民饮水矿化度较低、自然污染较重的情况,应努力改良水质。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打深井,或引水质好的泉水入村。应加强对饮水源的保护,防止污染。水质不良、有机物含量高者可因地制宜修建滤水设施,集中滤过,统一供水。

  2.改善粮食质量针对病区居民食物单调、偏食情况,应提倡应农作物种植多样经和食物多样化。北方有水利条件的病区可以改旱田为水田,把以玉米或小麦为主的主食改为以大米为主。人粮食的收割、运输至贮存贮存,都要及时充分晾晒或烘干,防止粮食霉变。谷物磨粉前后,也应保养充分干燥,以遏制霉菌的繁殖和产生毒素。

  3.补硒这是针对病区土壤、农作物分硒而采取的措施。作为大面积投硒预防,可考虑农作物喷硒。例如在小麦或玉米的扬花期前后,向叶面喷洒亚硒酸钠水溶液2—3次,每次每亩地喷水剂10—25mg,内含亚硒酸钠1g.还可给盆硒土壤施氮、磷、硒复合肥料,相当每亩农田施用含15g左右亚硒酸钠的硒肥。初步试验表明,一次施硒后3年内均能提高粮食中的硒含量,不必年年施肥。当然这需要对土壤、粮食中的硒含量进行监测,以保证硒肥的合理使用。

  大规模补硒党政军可在食盐中加硒。硒盐配制方法是,每吨盐加入亚硒酸钠15g,搅捧均匀。这和碘盐预防碘缺乏病一样,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