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腰肌劳损实为腰部肌及其附着点筋膜、甚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为腰痛常见原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
躯干的稳定性主要依靠脊柱,当脊柱结构失去稳定时,起辅助稳定作用的腰背肌将超负荷工作,以求躯干稳定。躯干在负重工作时,位置越低所承受的重量越大,故腰部受力最大也最集中。有些职业需要长期弯腰工作,腰部肌肉持续紧张状态;急性软组织扭伤如未能获得完全恢复,也可能转为慢性劳损。这些都是引起腰肌劳损的常见原因。
病理改变
经常的反复的积累性轻微损伤(劳损),可引起肌肉附着点、骨膜、韧带等组织的充血、水肿、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等病理改变,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导致腰痛。病变发生以后,为了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一些肌肉常呈痉挛状态,而持续性的腰肌痉挛也可造成软组织的积累性劳损,从而加重组织的病理改变。如原发部位的肌肉经过对应补偿调节仍不能维持正常功能,则可使上、下或对侧肌进行再补偿。上述变化在临床上表现为一个部位腰痛可随时间而向上、下或对侧发展。
临床表现
1、劳损多为慢性发病,并无明确的急性外伤史;有的患者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外伤史;有的患者姿势不良或曾长期弯腰工作。症状时轻时重,一般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须经常变换体位。
2、有些患者在棘间、髂后上棘、骶髂关节或腰骶关节、腰椎二、三横突处有程度不同的压痛,有的患者压痛范围广泛或无固定压痛点。在压痛点进行叩击,疼痛反而可减轻,这是区别深部骨疾病的不同。
3、有单侧或双侧骶棘肌痉挛征。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职业,长时间腰部酸胀痛,休息后可缓解,但卧床时间过长又感不适,稍事活动后可减轻,活动过久症状再次加重。在疼痛区有固定的压痛点,在压痛点进行叩击,疼痛反而可减轻。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一般诊断可明确。
鉴别诊断
一、急性腰扭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有的患者主诉听到清脆的响声。伤后重者疼痛剧烈,当即不能活动;轻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检查时见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侧弯及骶棘肌痉挛。在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一般可鉴别。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发生于青壮年。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脊柱侧弯,腰理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都可出现肌内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治疗
一、自我保健疗法适当休息,定时改变姿态,避免弯腰持物等。必要时在工作中使用腰围,但休息时应解除,以免继发废用性肌萎缩,进一步加重腰段脊柱的不稳定性。同时应训练腰部肌力量,以增加未受损害肌的补偿调节能力。
二、压痛部位进行理疗,以及手法和力度适当的推拿、按摩。
三、压痛点进行肾上腺皮质激素注射治疗。
四、疼痛明显影响工作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外用肌松弛剂及地西泮之类的镇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