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低钾血症 (hypokalemia) 是指血清钾浓度 <3.5mmol/L 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钾缺乏 (potassium depletion) 是指机体总钾量丢失。临床上体内总钾量不缺乏,也可因稀释或转移到细胞内而导致血清钾降低;或虽然钾缺乏,但钾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或血液浓缩,又可维持正常血钾浓度,甚至增高。血〔K+〕在3.0~3.5mmol/L之间者称为轻度低K+血症,症状甚少;2.5~3.0mmol/L之间为中度低K+血症,多有症状;<2.5mmol/L者则出现严重症状,称为严重低K+血症。
病因、分类和发病机制
一、缺钾性低钾血症特点是机体总钾量、细胞内钾和血清钾浓度均降低,其本质上是钾缺乏。
( 一 ) 摄人不足 长期禁食、少食,每日钾的摄入量 < 3g ,并持续2周以上。
( 二 ) 排出过多 主要经胃肠或肾丢失。
1. 胃肠失钾消化液含丰富的钾(唾液约含189mmol/L,胃液14mmol/L,肠液6.2~7.2mmol/L,胆汁 6.6mmol/L ,胰液4~5mmol /L)。长期大量的呕吐、腹泻、胃肠引流、造瘘、透析等,均可因消化液丢失而失钾。
2. 肾失钾
①肾脏疾病: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失御性肾病、尿路梗阻解除后利尿、 Liddie 综合征;
②内分泌疾病: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如Conn综合征、Bartter综合征、肾素瘤、肾动脉狭窄等;Cushing 综合征飞 ,11- 或 17- 羟化酶缺乏症等致去氧皮醇分泌增多;
③使用排钾性利尿药:如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氢氯噻嗪、美托拉宗、乙酰唑胺等;
④渗透性利尿:糖尿病及应用甘露醇、山梨醇、高渗糖液等渗透性利尿药;
⑤补纳过多,致肾小管钾纳交换使钾排出增多;
⑥碱中毒、酸中毒恢复期;
⑦应用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竣苇西林、多粘菌素B等,其机制未明,可能是因为改变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电位差,有利于钾的排出。
3. 其他失钾 大面积烧伤、放腹水、腹腔引流、腹膜透析、不适当的血液透析等。
二、转移性低钾血症由于细胞外销转移至细胞内引起;体内总钾量正常,细胞内钾增多,血清钾浓度降低。见于:
①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酸中毒恢复期,一般 pH 每升高 0.1 ,血钾约下降 0.7mmol/L ;
②使用大量葡萄糖液 ( 特别是同时应用胰岛素时 ) ;
③周期性瘫痪,如家族性低血钾性周期性瘫痪、 Graves 病、特发性周期性瘫痪;
④急性应激状态 ( 颅脑外伤、心肺复苏后,震颤性语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等 ) 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钾进入细胞内;
⑤棉籽油、氯化钡中毒;
⑥使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贫血,新生的红细胞迅速利用钾;
⑦反复输入冷存洗涤过的红细胞,因冷存过程中可丢失钾50%左右,进人人体后细胞外钾迅速进入细胞内;
⑧低温疗法使钾进入细胞内。
三、稀释性低钾血症细胞外液水潴留时,血钾浓度相对降低,机体总钾量和细胞内钾正常,见于水过多和水中毒,或过多、过快补液而未及时补钾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发生低钾血症的速度、程度和细胞内外钾浓度异常的轻重有关。慢性、轻型低钾血症可无临床症状或较轻,而迅速发生的重型低钾血症往往症状很重,甚至致命。
一、缺钾性低钾血症
( 一 ) 骨骼肌表现当血清钾<3.0mmol/L 时,患者感疲乏、软弱、乏力;<2.5mmol/L时,全身性肌无力,肢体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而膈肌、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严重者可窒息。可伴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病情较长者常伴肌纤维溶解、坏死、萎缩和神经退变等病变。
( 二 ) 消化系统表现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胀、便秘、肠蠕动减弱或消失、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者肠粘膜下组织水肿。
( 三 )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嗜睡及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 四 ) 循环系统表现血钾浓度与心肌应激性呈负相关。血钾过低可导致心律失常,轻者为心率增快,可有房性、室性期前收缩;严重时甚至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阿-斯综合征等。心电图显示:血钾降至 3.5rnmol/L 时,T波低平、增宽,Q-T间期延长,出现U波,逐渐升高超过同导联T波;重者T波倒置,ST段下移>0.05mv,出现多源性期前收缩或房、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甚至心室颤动、心脏骤停。低钾可有血管扩张,舒张压下降。
( 五 ) 泌尿系统表现缺钾超过4周可导致肾小管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肾间质纤维化,尿浓缩功能差,口渴多饮、夜尿多、低比重尿;进而发生失钾性肾病,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等。
( 六 ) 代谢紊乱表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缺钾可致Na+与H+交换加强,H-、Cl-排出及Na+、HCO3-回吸收均增多,形成低钾、低氯性碱中毒,而细胞内酸中毒及尿液呈酸性。
二、转移性低钾血症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周期性瘫痪,常突然起病 ( 多在半夜或凌晨发现肢体瘫痪或软弱 ) ,多数以双下肢为主,少数累及四肢,严重者累及颈部以上,l~2小时达高峰,一般持续数小时或数日。
三、稀释性低钾血症 主要见于水过多或水中毒时。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钾<3.5 mmol/L,24小时尿钾<20 mmol/L.若为肾性失钾,则24小时尿钾>25 mmol/L.
诊断
钾缺乏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引起丢失钢的病因,如摄人不足、胃肠道丢失、应用利尿药等,结合血清钾测定可作出诊断;心电图有助于诊断。诊断时要首先区分是肾性(一般肾性的尿钾多>20mmol/L) 或肾外性的原因;并对可能的病因作相应的检查,尿K+测定对于判断病因常甚有助。肾外失钾引起者尿K+一般<15mmol/L,>20mmol/L以上则多示经肾丢失引起。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者多为腹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或失钾性肾病引起;合并代谢性碱中毒者则可因利尿剂应用、呕吐或胃肠减压,盐皮质激素使用过多等引起。尿Cl>15mmol/L者应考虑利尿剂所致。如果合并高血压,则应注意原醛、肾动脉狭窄、肾素瘤、Liddle,综合征等等引起。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富含钾的食物。对缺何性低钾血症者,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应及时补钾。
一、补钾量 参照血清钾水平,大致估计补钾量:
①轻度补钾:血清钾 3.0~3.5 mmol/L ,可补充钾 100mrnol( 相当于氯化钾 8.0g );可用10%氯化钾溶液30-40ml,每日分3次口服,分2天服完。
②中度补钾:血清钾 2.5~3.0mmol/L ,可补充何钾300mmol( 相当于氯化钾 24g ),可在2-3天内补完;
③重度补钾:血清钾 2.0 ~2.5mmol/L 水平,可补充钾500mmol( 相当于氯化押 40g ) .但一般每日补钾以不超过 200 mmol/L ( 15g 氯化钾 ) 为宜。
二、补钾种类饮食补钾是简便可行的方法。肉、青菜、水果、豆类含钾量高, 100g 约含钾0.2~ 0.4g ,而米、面约含钾0.09~ 0.14g ,蛋约含钾0.06~ 0.09g .药物补钾:①氯化钾:含钾13-14 mmol/g 钾,最常用;②枸橼酸钾含钾约9mmol/g;③醋酸钾:含钾约1mmol/g,拘橼酸钾和醋酸钾适用于伴高氯血症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④谷氨酸钾:含钾约4.5mmol/g钾,适用于肝衰竭伴低钾血症者;⑤ L-门冬氨酸钾镁溶液:含钾3.0mmol/l 0m1,镁3.5mmol/l 0m1.门冬氨酸和镁有助于钾进入细胞内。
三、补钾方法
1. 途径 轻者鼓励进食,口服钾盐,以氯化钾为首选,宜将 10% 氯化何溶液稀释于果汁我牛奶中餐后服,或改用氯化钾控释片,或换用 10% 构橡酸钾或鼻饲补钾,可减少胃肠道反应。严重病例需静脉滴注补锦。
2. 速度静脉补何以每小时补入20~40mmol为宜。
3. 浓度以含钾20~40mmol/L或氯化钾1.5~ 3.0g /L为宜。
四、注意事项
①补钾时必须检查肾功能和尿量,每日尿量>700 ml ,每小时>30ml则补钾安全;
②为预防高钾血症,可将氯化钾加入 5%~10% 萄糖液中;
③病情严重,又需限制补液量时,可在严密监视下,提高浓度达60mmol/L,此时需选择大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补钾;
④静脉滴注的伸进入细胞内较为缓慢,细胞内外平衡时间约需l5小时,疾病时更慢,故应注意防止发生一过性高钾血症;
⑤对难治性低钾血症,需注意纠正碱中毒和低镁血症;
⑥补钾后可加重原有的低钙血症而出现手足搐搦,应补给钙剂;
⑦停止静脉补钾24小时后,血钾正常,可改为口服补钾(血钾3.5mmol/L,体内仍缺钾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