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外科学 > 正文

肱骨髁上骨折概述(1)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多由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曲位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沿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而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近端向前下移位,严重时可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按骨折的侧方移位情况,又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1.尺偏型骨折暴力来自肱骨髁前外方,骨折时肱骨髁被推向后内方。内侧骨皮质受挤压,产生一定塌陷。前外侧骨膜破裂,内侧骨膜完整。骨折远端向尺侧移位。因此复位后远端容易向尺侧再移位。即使达到解剖复位,因而内侧皮质挤压缺损而会向内偏斜。尺偏型骨折后肘内翻发生率最高。

  2.桡偏型与尺偏型相反。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因压挤而塌陷。外侧骨膜保持连续。尺侧骨膜断裂,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此型骨折不完全复位也不会产生严重肘外翻,但解剖复位或矫正过度时,亦可形成肘内翻畸形。

  二、屈曲型比伸直型少见,约占5%.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由后下斜向前上方。

  临床表现

  一、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有手着地受伤时,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触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二、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局部肿胀、疼痛、肘后凸起,皮下淤斑。由于肘后方软组织较少,骨折端锐利,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检查可发现肘上方压痛,后方可触到骨折端,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部正侧位X线摄片不仅能确定骨折的存在,更主要的是准确判断骨折移位情况,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二、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X线摄片可发现骨折的存在及典型的骨折移位征象,即近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由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和跌倒时的体位改变,骨折可出现尺侧或桡侧移位。

  诊断

  有明显外伤史,伤后患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髁上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骨擦感和反常活动。肘关节骨性标志肘后三角关系正常时,关节正、侧位片可显示骨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同时应常规检查有无肱动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桡神经损伤。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