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外科学 > 正文

肱骨干骨折(fracture of the shaft of the humerus)(1)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肱骨外科颈远端1cm以下至肱骨髁部上方2cm以上为肱骨干。肱骨干骨折(fracture of the shaft of the humerus)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段后外侧有桡神经沟,有由臂丛神经后束发出的桡神经经内后方紧贴骨面斜向外前方进入前臂,此处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直接暴力 常发生于交通及工伤事故, 多见于中1/3,多为粉碎或横行骨折。

  2、间接暴力 跌倒时因手掌或肘部着地所致, 多见于下1/3,骨折线为斜形或螺旋形。

  3、旋转暴力 新兵训练中,少数新战士投手榴弹突然间前臂及肱骨远端向前及内旋,而肩部及肱骨近端未能前旋,不协调应力作用于肱骨中段,导致投掷的扭转螺旋骨折。好发于中下1/3处,骨折线为螺旋形。

  肱骨干骨折端的移位除与暴力方向及肢体重力有关外 , 更与肌肉的收缩直接有关。当骨折位于肱骨干上部、三角肌止点之上时 , 骨折近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向前内移位 , 远端受三角肌牵拉向上外移位;肱骨干中部骨折 , 骨折处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时 , 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收缩向外前移位 , 远端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收缩向上移位;肱骨干下部骨折 , 两端肌肉拉力基本平衡 , 移位方向取决于外力方向、肢体所处位置及重力等。

  临床表现

  受伤后上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皮下淤斑,上肢活动障碍。若合并桡神经损伤可出现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掌指关节不能自主伸直、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查体可发现假关节活动,骨摩擦感,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

  2、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