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明显的外伤史,若有局部肿胀、压痛、畸形、反常活动及骨擦音,均可诊断骨折。X线检查,不仅可确诊骨折,还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同时应注意有无合并桡神经损伤。
治疗
大多数肱骨干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一、手法复位、外固定
1、麻醉 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2、体位 骨科牵引床上仰卧位。
3、牵引助手握住前臂,在屈肘90°位,沿肱骨干纵轴牵引,在同侧腋窝用力作反牵引。经过持续牵引,纠正重叠、成角畸形。若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上、胸大肌止点以下,在内收位牵引;若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在外展位牵引。
4、复位在充分持续牵引、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术者用双手握住骨折端,按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矫正成角及侧方移位。若肌松弛不够,断端间有少许重叠,可采用折顶反折手法使其复位。矫正畸形,骨传导音恢复即证明复位成功。X线片可确认骨折的对位对线情况。
5、外固定外固定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选用:
(1)轻型长臂 悬吊石膏或上臂“ U ” 型石膏加三角巾悬吊前臂;
(2)小夹板固定;
(3)长臂石膏加外展支架或肩人字石膏固定;
(4)单臂外固定架固定。石膏固定 6 周,照片显示有初步骨痂后去除外固定,开始练习肢体活动。外固定架固定者,可早期进行关节活动。
二、切开复位、内固定
1、手术指征
(1)反复手法复位失败,骨折端对位对线不良,影响愈后功能。
(2)合并有神经血管的苏损伤,
(3)骨折有分离移位,或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
(4)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或影响功能的畸形愈合。
(5)同一肢体有多发性骨折。
(6)8-12小时以内的污染不重的开放性骨折。
2、手术方法
(1)麻醉 臂丛阻滞麻醉或高位硬膜外麻醉。
(2)体位 仰卧,伤肢外展90°放在手术桌上。
(3)切口与暴露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间切口,沿肌间隙暴露骨折端。若为上1/3 的骨折,切口向上经三角肌、肱二头肌间隙延长;若为下1/3骨折,切口向下经肱二头肌、肱桡肌间隙延长。注意勿损伤桡神经。
(4)复位与固定在直视下尽可能达到解剖对位。采用钢板螺丝钉者,术后仍需可靠的外固定;加压钢板、内锁髓内钉内固定及外固定架固定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对有桡神经损伤的病人,术中探查神经,若完全断裂,可一期修复桡神经。若为挫伤,神经连续性存在,则切开神经外膜,减轻神经继发性病理改变。
三、康复治疗无论是手法复位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均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复位术后抬高患肢,主动练习手指屈伸活动。2-3周后,开始主动的腕、肘关节屈伸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逐渐增加活动量和频率。6-8周后加大活动量,并作肩关节旋转活动。在锻炼过程中,要随时检查骨折对位、对线、愈合情况。骨折完全愈合后去除外固定。内固定物可在半年以后取出。在锻炼过程中,可配合理疗、体疗、中医、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