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外科学 > 正文

桡骨下端骨折(frac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桡骨下端骨折(frac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这个部位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解剖部位薄弱,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桡骨下端的关节面呈由背侧向掌侧、由桡侧向尺侧的凹面,分别形成掌倾角(10°-15°)和尺倾角(20°-25°)。桡骨茎突尺侧与尺骨小头桡侧构成尺桡下关节。与尺桡上关节一起,构成前臂旋转活动的解剖学基础。桡骨茎突位于尺骨茎突平面以远1-1.5cm.尺、桡骨下端共同与腕骨近侧列形成腕关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

  最常见,多为间接暴力致伤。1814年由A.Colles详加描述。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及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暴力集中于桡骨远端松质骨处而引起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儿童可为骨骺分离;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且常为粉碎骨折,骨折端因嵌压而短缩。粉碎骨折可累及关节面或合并尺骨茎突撕脱骨折及下尺桡关节脱位。

  二、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

  较少见,由R.W.Smith在1874年首次描述。骨折发生原因与伸直型骨折相反,故又称反柯利氏骨折。跌倒时手背着地,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

  三、巴尔通骨折(Barton骨折)

  系指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型骨折,伴有腕关节脱位者。由J.R.Barton1838年首次描述.跌倒时手掌或手背着地,暴力向上传递,通过近排腕骨的撞击引起桡骨关节面骨折,在桡骨下端掌侧或背侧形成一带关节面软骨的骨折块,骨块常向近侧移位,并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临床表现

  一、伸直型骨折伤后腕部肿胀、压痛明显,手和腕部活动受限。有典型的餐叉状(侧面)和枪刺样(正面)畸形,尺桡骨茎突在同一平面,直尺试验阳性。

  二、屈曲型骨折畸形与伸直型相反。受伤后腕部下垂,局部肿胀,腕背侧皮下淤斑,腕部活动受限,检查局部有明显压痛。注意正中神经有无损伤。

  三、巴尔通骨折临床上表现与colles骨折相似的餐叉状畸形和体征。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片可清楚显示骨折及其类型。伸直型者桡骨骨折远端向背桡侧移位,关节面掌侧及尺侧倾斜角度变小、消失、甚至反向倾斜。桡骨远骨折端与近侧相嵌插,有的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下尺桡关节分离。屈曲型骨折桡骨远端向掌侧移位。对轻微外力致伤的老年患者, 应作骨密度检查, 以了解骨折疏松情况。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一般可诊断明确。Barton骨折,当跌倒时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可发生桡骨下端掌侧关节面骨折及腕骨向掌侧移位。这类骨折临床较少见,容易漏诊或误诊为腕关节脱位。只要仔细阅读X线片,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

  一、无移位的骨折用石膏四头带或小夹板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3~4周。

  二、有移位的伸直型骨折或屈曲型骨折多可手法复位成功。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牵抖复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提按复位法。复位后,保持腕关节掌屈及尺偏位,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4周。屈曲型骨折纵向牵引后复位方向相反,复位后,腕关节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固定后即拍X线片检查对位情况外,1周左右消肿后需拍片复查,如发生再移位应及时处理。

  三、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易维持者(如巴尔通骨折),常需手术复位,克氏针、螺丝钉或T型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6周。

  四、功能锻炼无论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术后均应早期进行手指屈伸运动。4-6周后可除去外固定,逐渐开始腕关节活动。骨折愈合后,桡骨下端因骨痂生长,或由于骨折对位不良,使桡骨背侧面变得不光滑,拇长伸肌腱在不平滑的骨面反复摩擦,导致慢性损伤,可发生自发性肌腱断裂。

  五、合并症的处理骨折畸形连接,凡导致功能障碍者,应手术纠正畸形及内固定。下尺桡关节脱位影响前臂旋转者,可切除尺骨小头。合并正中神经损伤,观察3个月不恢复者,应探查松解神经,并修平突出的骨端。迟发性伸拇肌腱断裂者,应去除骨赘、修复肌腱。骨质疏松者应给于相应治疗,以防止其它严重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合并症的发生。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