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外科学 > 正文

放射性粒子种植治疗前列腺癌的再度回归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60~70年代,粒子治疗伴随着新技术的进展再度显示其优势。新技术包括后装技术、核反应堆生产的核素取代了镭和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的引入。60年代末期,125I在美国纪念医院肿瘤治疗中心研制成功,并应用到临床B期和C期前列腺癌治疗。

  1970~1985年,美国纪念医院1013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了125I粒子种植治疗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流程包括耻骨后开腹,盆腔淋巴结清扫,分离前列腺,插植植入针。腹膜外淋巴结切除后,检查前列腺,确保暴露充分,术中测量前列腺大小,求出平均体积。当时种植粒子数量和空间分布的计划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其根据是依靠平均尺寸系统的列解图法(nomogram)。计算后得出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periperaldose,MPD)。MPD的定义为一个与数学椭圆体积相匹配的体积计算剂量。为了减少直肠的损伤,植入针在粒子种植之前退出1cm.这种开放的耻骨后近距离治疗操作非常烦琐,需要非常熟练的技术人员方能保证植入针插植的位置相对精确。无论是好的计划,还是不好的计划,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医生,MPD是一样的,低剂量区经常被忽略。

  1970~1978年间,根据经验建立起的125I肿瘤最佳照射剂量是140~160Gy,对于3.0~4.0cm或更小的靶体积很容易达到这一剂量。而对于较大的靶体积,为了获得满意的MPD,需要提高种植粒子的活性。对于高分级肿瘤,初始剂量率为8~10cGy/h,总剂量为160Gy,方可达到理想疗效。

  1978年7月,改进的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取代了传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没有影响淋巴结分期的基础上,大大的降低了术后的并发症。经验证明,淋巴结转移不但预示着具有全身播散的倾向,而且预示着肿瘤不可能完全被射线包括,因为放疗只是局部区域治疗手段。125I粒子种植治疗的结果显示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所有的直肠和尿道并发症也自行消失。90%患者维系了性生活能力。B期和C期肿瘤,淋巴结阴性,MPD140Gy粒子种植治疗后,15年总的局部无病生存率为60%,与根治术或外放疗的疗效相似。

  80年代后期,粒子种植治疗出现了新的技术进展,如经直肠超声技术、经会阴模板指导系统、改进的图像分析技术和新的放射性核素等。Puthawala等首创了耻骨后经会阴模板引导短暂铱针插植治疗。Martinez等提出外放疗与多点会阴部施源器结合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1983年Holm等提出了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种植治疗前列腺癌。90年代中期,适应症选择标准的提高、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术后分析系统和新的放射性核素的出现,使这一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