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缺血性中风血栓形成分子机制用于靶向治疗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德国Wurzburg大学研究者最近在《血液》杂志报道,利用血栓形成分子机制研究进展,靶向治疗缺血性中风。

  目前缺血性中风治疗选择有限。溶栓治疗仅限于中风后的前几个小时,使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包括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抗凝剂,以降低颅内出血并发症风险。许多试图保护缺血性脑中风神经的治疗是无效的。因此强烈要求采取新颖的治疗策略。

  研究者对血小板受体如糖蛋白(GP)Ib和GPVI及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的了解有了重大进展。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小鼠中风模型中,体内抑制这些受体可防止梗塞,且不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同样地,现在已明确在中风血栓形成和稳定中凝血因子(F)XII和FXI发挥着作用:功能缺陷或受抑制,从而保护脑缺血又不影响止血。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栓形成与止血是并不必然联系,最终可能提出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概念。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