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管狭窄症:是中央腰椎管内神经根受压所致,可表现为神经根病损,假性跛行或马尾综合征。椭圆型的脊椎管狭窄的原因可能包括关节面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大,椎间盘突出,脊柱关节强直或任何联合病变而并行。
1、病因与病理
(1)原发性腰椎椎管狭窄:单纯由先天性骨发育异常引起的,临床很少见;
(2)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由椎间盘椎体、关节退化变性或脊椎滑脱、外伤性骨折脱位、畸形性骨炎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退行性椎管狭窄症,主要病理表现为:
①椎管壁各组织退变引起增生、肥厚,使管腔容积减少。早期由于椎间盘退变、髓核脱水膨胀力减小,椎间隙变窄致使黄韧带及后关节囊松弛、脊椎不稳,发生椎骨假性滑脱,到椎管腔变窄。晚期,可继发椎间纤维环向后膨出,后纵韧带肥厚、骨化、椎体后缘唇样增生隆起、后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关节突增生并肥大、黄韧带肥厚、致使管腔容积减小。椎管壁软组织在退变过程中常伴发无菌性炎症,软组织水肿,神经根和鞘袖肿胀,使狭窄加重。
②在退变过程中可发生上关节突与椎板的旋转移位,加重狭窄。
2、临床特点
(1)腰背痛:长期多次反复的腰痛,有时可放射到下肢。一般先有腰痛,数年后再出现腿痛,腿痛的放射性不典型,可不受咳嗽、喷嚏、大便用力等增加腹压动作的影响,此与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区别。症状有单侧腿痛,但多是双侧或左、右交替出现,单纯腰痛者较少,单纯腿痛者更少。腰背痛多因站立或行走而加重,卧床而减轻或缓解。
(2)间歇性跛行:当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出现腰酸痛、腿痛或麻木、无力、抽筋,并逐渐加重以至不能继续行走。坐下或蹲下几分钟后上述症状消失。此种跛行也称为马尾间歇性跛行,与椎管内血管受压、神经缺血有关。
(3)部分患者可有下肢麻木、冷感、乏力、某些肌肉萎缩以及鞍区麻木、大小便失禁或尿急或排尿困难等症状。
(4)过伸试验:做腰部过伸动作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为阳性,是诊断椎管狭窄症的重要体征。
(5)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管横断面形态,可见矢状径小于12mm(此测量准确,临床价值高),有向后延伸的骨刺,椎管内脂肪被挤压移位,硬膜囊变形,椎板的上下关节突肥大或见到黄韧带肥厚(正常在5mm以下)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有时也可见到钙化的后纵韧带。一般取腰4~5,腰5~骶1的小关节水平摄CT片。
3、治疗: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
(1)阻滞疗法
①骶管阻滞:侧卧或腹卧,0.25%布比卡因或1%利多卡因10~20ml加得宝松1~2ml;
②硬膜外阻滞:腰4~5或腰~骶1,用药同骶管阻滞;
③局部阻滞:压痛部位或上下关节突、脊椎间孔阻滞;
④疗程:如用得宝松每3~4周1次,3次为一疗程;如用地塞米松或甲强龙每星期1次,4~6次为一个疗程;
(2)锻炼腹肌:在腹肌加强后可将腰椎控制在轻度屈曲位,一方面可增大血管容积促进静脉回流,改善马尾与神经根的血供,同时也缓解神经压迫;另一方面,可放松腰肌,加大腰骶角,减轻下腰部与腰骶部应力,从而使腰痛减轻。此方法对年老体弱肥胖者难以实行。
(3)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松解神经根粘连,减轻疼痛。但要避免暴力扳拿。
(4)腰部制动。
(5)其它疗法:如小针刀、针刺疗法、电疗、骨盆牵引以及中药治疗。
对病程长、症状重且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可行椎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