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单链双特异性抗体体外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其机制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该项研究目的是了解抗人卵巢癌-抗人CD3(BHL-I)单链双特异性抗体(scBsAb)体外介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对靶细胞SKOV3的细胞毒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采用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r)法检测BHL-I体外介导PBL对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HL—I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过程中效应细胞PBL对穿孔素(perforin)、颗粒酶(GrB)mRNA表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和人干扰素-γ(hIFN-γ)含量的变化。

  结果BHL-I体外介导PBL对SKOV3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显著高于对MCF-7细胞的作用(P〈0.01),并且在效靶比为12.5:1、作用时间为36h、BHL-I浓度为25μg/ml时,PBL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显著;BHL-I体外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中,PBL表达perforin、GrBmRNA及混合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TNF—α和hIFN-γ的含量均显著升高,并且白介素2(IL-2)的存在有利于这些因子的表达。由此得出结论BHL-I介导PBL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并且IL-2能增强BHL-I介导PBL的细胞毒作用。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