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闭目乏力的临床观察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该项研究目的是确切了解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闭目乏力的发生率,探讨其发生机制。

  方法采用观察1年内所有起病7d内人院的脑卒中患者。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I-ISS)中第4项面瘫评分及日本面瘫评分(Japan facial score,jrs)进行面瘫评估,使用拉力测量器测量双侧眼轮匝肌的闭目力量差值。比较中枢性面瘫者伴与不伴闭目乏力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病例914例,中枢性面瘫者伴闭目乏力且头颅MRI显示脑干无病灶者共40例,发生率为4.4%。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伴闭目乏力者的双眼闭目力量差值随时间延长而递减(F=36.049,P〈0.01),而不伴闭目乏力者双眼闭目力量无差异。伴闭目乏力者的责任病灶在右侧大脑半球的比例较不伴闭目乏力者高(72.50%郴32.01%,x^2=32.95,P〈0.01)。两组的责任病灶的性质、分布部位、体积、Alberta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有双侧病灶的比例均无差异。责任病灶分布在右侧大脑半球、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有脑干病变这四项因素作为Cox回归的协变量,对中枢性面瘫闭目乏力的持续时间均无影响。

  由此得出结论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伴闭目乏力的发生率达4.4%,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右侧大脑半球受损有关。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